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醫藥保健 > 黃帝外經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黃帝外經

prev next

黃帝外經
  • 商品編號: yqz6598
    出版社: 元氣齋
  • 作者: 張岫鋒,馮明清,劉淑華
    出版日: 2017/12/01
    ISBN: 9867596595
    ISBN13: 9789867596598
    商品狀態: 一般
    頁數: 475
  • 定價:  NT$45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5 NT$428元
  • 商品庫存: 2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8225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黃帝外經》全書分九卷八十一篇,在漢代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內容都是從歷代醫療與養生經驗中整理而成。其可貴處在豐富了《內經》的理論,共同形成紮實的中醫理論體系,因此被列為「醫經七家」之一。

前 言:《黃帝外經》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很多人一看到《黃帝外經》之名,就很訝異地說:我只知道《黃帝內經》,從來不知道還有《黃帝外經》。其實這很正常,即使鑽研傳統醫學多年的中醫學教授也可能只聞其名,而從來沒有看過此書;這也正是我們花費龐大心力挖掘、考證、出版的價值所在。
《黃帝外經》在漢代已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
  事實上,《黃帝外經》早在西漢時已被史家稱為「醫經七家」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醫經七家。」亦即以黃帝內、外經,扁鵲內、外經,白氏內、外經以及旁篇,共稱為「醫經七家」;《黃帝外經》就是其中之一。《古代醫籍考》也說:黃帝內、外經「猶〈易〉內外卦、〈春秋〉內外傳、〈莊子〉內外篇及〈韓非〉內外諸說」,有內無外,即非全書。一九九二年編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在《黃帝內經》條目下,也重新肯定:「《漢書·藝文志》另有《外經》書名,內與外只是區別相對而言。」
  由上述資料可知,《黃帝外經》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只是不知道是何原因,此後的史書均未再提及《黃帝外經》。對《黃帝外經》雖經多方查找,總是求之未得。直到五○年代,才在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發現了陳士鐸口述手抄本《外經微言》。一九八四年,中醫古籍出版社特別影印了五千冊,並在《前言》中寫明:「《外經》之名,始見於《漢書.藝文志》,其書早佚。《外經微言》原題『歧伯天師傳』,陳士鐸所述為後人託名之作,撰者無可考。」因此有人疑為「偽書」,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九九九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陳士鐸醫學全書》,其中的《校注說明》寫道:「《外經微言》,今所存者僅一種清抄本,現藏天津市圖書館(實為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全書九卷,卷首題『歧伯天師傳,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朱華子)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為底本,並參照《黃帝內經》等以為校資。」經過這幾年來,集合了對古今醫學、典籍卓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之力,方才整理成本書,可以說得來極為不易。
《外經》、《內經》互為表裡
  《黃帝外經》的可貴之處在於與《黃帝內經》互為表裏,在不少方面豐富、發展了《內經》的理論,可以互相補充,共同形成豐富多彩的中醫理論體系。
我們只要從以下幾個觀點就可以看出其價值所在:
1.《外經》補充了陰陽五行學說之不足
《內經》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主張以天地、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而普受認同,也奠定了中醫陰陽學說的理論基礎。《外經》則進一步闡揚陰陽顛倒、生死順逆之理,具體說明「陰陽互根」的關係,同時探討「陰陽之原」在養生、醫療中的實際運用,可以說正好補充了《內經》陰陽學說中較為不足的部份。
此外,《內經》將陰陽和五行結合在一起,即所謂「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靈樞·官能》)。
《外經》則用具體的五行生克關係,來說明抽象的陰陽顛倒概念;譬如「順則生,逆則死」、「順生不生,逆死不死」,以及「順中有死,逆中有生。」既講五行生克之常,又講五行生克之變:「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不敢生,克畏生不敢克」,淋漓盡致地闡明了陰陽五行的關係,對養生、醫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為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奠定堅實基礎 《內經》主張:「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心性作用為養生的主導,因此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指明以「順四時」、「和喜怒」和「節陰陽」為養生綱領;更具體地說,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比較起來,《外經》更重視心性的修養,譬如在《陰陽顛倒篇》中主張「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因為「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藏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所以在《命根養生篇》中主張:「精即人之命根。……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事實上這就是「性命雙修,重在修性」的養生理論,為傳統學說「人身自有長生藥,三味大藥精氣神」中的「精氣神」之說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3.非常清楚地闡述臟象、經絡學說及其之間的關係,主張以「六臟七腑」補充「五臟六腑」之不足。《外經》中以《肺金篇》、《肝木篇》、《腎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包絡篇》、《三焦篇》等十多個篇章,具體地闡述五臟六腑與五行之間的關係,以及臟腑病變的治療原則。例如在《經絡闡微篇》中主張,除了《內經》所強調的五臟六腑理論之外,在實際診治時又不妨「以胎胞為另一臟,以包絡為另一腑」,也就是以「六臟七腑」為養生與治療方向。這個「六臟七腑」之說也受到《內經》認同,但為什麼過去一直稱為「五臟六腑」呢?岐伯的解釋是:「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臟不以臟名之。」而「大腸、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陳士鐸在在《辨證奇聞.中寒》中提到,他每在臨證時運用《外經》所強調的「六臟七腑」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結果每獲奇效。有時甚至「一劑奏功,陽回而陰邪立散。」(詳見陳士鐸),由此可見,《外經》豐富了《內經》臟象學說的內容,在診療與保健方面更具效益。除此之外,在經絡學說方面亦有所說明。譬如《內經》中明確記載了十二經脈和督、任、沖三脈的起止、循行路線、生理功能和有關病候。而《外經》非常詳盡地以《經絡相行篇》、《經脈終始篇》、《經氣本標篇》和《考訂經脈篇》等篇章,補充了《內經》的經絡學說,使其更臻完善。
4.詳述「命門學說」及其補養之道
《內經》中有六處提到「命門」一詞,指的都是「兩目」,而且多數輕輕帶過。《外經》則以《命門經主篇》、《小心真主篇》、《命門真火篇》、《命根養生篇》等篇章,詳細說明其特出之處,如「主在腎之中」、「命門為十二經之主,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則十二官亡。」豐富了命門學說。
  總之,《外經》和《內經》互為表裏,互相補充,共同形成了中醫的理論體系,其在中醫理論上的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這也是我們力主編寫《黃帝外經淺釋》的重要原因。考證力求嚴謹、客觀
  在考慮編纂《黃帝外經》之前,最重要的是考證工作。因為過去一直有人提到,《外經》一書「乃陳氏托其名以闡發自己的醫學思想」,為了確認這樣的推論是否正確、公允,我們做了很多功課。結果發現,不久前「重見天日」的《黃帝外經》一書,出自陳士鐸的《外經微言》清抄本,而《外經微言》包括兩大部份:主要為陳士鐸所引述的《外經》,加上他個人意見的《微言》;也就是說《黃帝外經》原本就已存在,只是經由陳士鐸之手流傳下來而已,也許依照過去醫家的習慣,可能在一些語意不明處稍加註明,或更動一兩字(雖然在《黃帝外經》一書中看不出有此現象),再另以一個篇章「微言」一下,但不能因此而認為是「托名之作」,亦即不會因此而減損其價值。我們之所以敢做這樣的論斷,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1.陳士鐸對著述的署名十分認真。有的稱「著」,有的稱「述」,有的稱「敬習」,有的寫明是別人的著述。如:
  《石洞秘錄》署:山陰陳士鐸遠公甫敬習。
  《洞天奧旨》署:山陰陳士鐸敬之甫號遠公著。
  《外經微言》署: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朱華子述。
  《辯證奇聞》署:陳士鐸遠公父原本,甯鄉文守江南紀氏敬述。
  (著重點均為筆者所加,下同)
  陳士鐸曾經表示,他的著作有相當一部份「得之於異人」,故而稱「述」;如《辯證錄·自序》說:「鐸,尼山之弟子也,敢輕言著作乎?聞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再如,他在《辯證錄·凡例》中寫到:「歧伯天師傳書甚豐,而《外經》一編尤奇。篇中秘奧,皆采之《外經》,精鑒居多,非無本之學也,鐸晚年尚欲箋釋《外經》,以求正於大雅君子也。」 由此可知,陳士鐸晚年所寫的《外經微言》只是整理、保存了《外經》原貌,再加上一點自己的意見,所以稱「述」。
2.陳士鐸為《外經》所作「微言」,皆與自己的醫療實際經驗有關,可以說是真實感受,因此下筆充滿自信,例如:在《經絡相行篇》之後寫道:「十二經走手、走足、走頭、走腹之異,各講得鑿鑿。其講順逆不同處,何人敢措一詞。」如在《順逆探原篇》之後寫道:「順中求生,不若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似不如《外經》本文所講「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克」,「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那麼全面。可見「微言」只是他的見解之一。他對別人所傳的《外經》文字,也不是一味贊同。如對《紅鉛損益篇》中所謂「方士采紅鉛接命」之說,即提出質疑:「紅鉛何益於人?」從這些語氣看起來,陳士鐸應該不至於在寫了《外經》之後,再「微言」來批評自己;也就是說《外經》係古人之作,他只負責傳承,個人意見則發表在「微言」之中。<
3.綜觀《外經》內容,很多觀念都曾經出現在典籍之中,比如《陰陽顛倒篇第一》的「廣成子答黃帝問」,老早就出現在《莊子》;而《善養篇第七十四》介紹的「養陰養陽」之說,可說與《內經》同出一源,而且早在漢唐時即被養生學家互相授受。類似的內容還有不少,顯見《黃帝外經》與《黃帝內經》可能為同時期之作。
  如果上述的分析為真,那麼陳士鐸引述、傳承《外經》,使這些早就存在的保健養生理念得以發陽光大,不但不宜懷疑,而且可以說功不可沒。
  陳士鐸的傳承功不可沒
  由於可資佐證的文獻還是有些不足,因此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中保存下來的《外經》文字,目前尚無法肯定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外經》原貌;然而不管有無更易其中的一兩個文字,或即使真是「托名之作」,其實亦無損於陳士鐸的傳承功勞與價值。因為:
  1、古時的「托名之作」相當常見,譬如大家熟知的《黃帝內經》就不是岐黃原著;何況古時候不但不講究著作權,還要謙虛、避諱,編纂成書之後總要說「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功」,或「不敢掠人之美」,而冠上「述而不作」之名。如果是古代醫療和養生理論精華,就假託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名,以增強其權威度;這方面可以《外經》和《內經》作為代表性作品。也就是說「托名之作」為古代的著書慣例,後人所要關心的應該是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否具有時代意義與參考價值,而不用太在意真正的作者。
  2、可以肯定的是,《內經》和《外經》在漢代以後都做了不少改動,例如唐代的王冰和南宋的史松,就曾對《內經·素問》和《內經.靈樞》做過較大幅度的改動和增補。《外經微言》中保存下來的《外經》文字,的確有後代改動的痕跡,也增加了道家的內丹詞語。但一部千古流傳的著作,本來就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應用下去,隨著時代演變與技術上的突破,有些人對於原文中的不明之處,巧妙地略加增刪調改,反而有利於後人的深入研究;雖然未完全忠於原文,但瑕不掩瑜。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黃帝外經》的理論就和《黃帝內經》一樣,都是從歷代醫療與養生經驗中整理而成,傳承至今,實屬不易。對其內容,凡符合當代科學原理,又能指導當今實踐的,都應視為精華,繼承發展;反之,則加以揚棄。對於那些在理論上一時說不清楚,但在實踐上還確實有用的東西,不妨放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繼續檢驗,也不要輕易加以否定。比如,在《內經》和《外經》中最早提出的經絡系統及其功能,西方醫學一直不予承認,認為「經不起人體解剖的檢驗。」可是千百年來,中醫根據這套經絡理論,採用針灸穴位和按摩等手法,確實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症;在尋常疾病的療效上更無不待言。尤其六○年代,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發明了電擊機械探測法、皮膚電阻探測法和電擊聲音探測法(主角為研究員祝總驤)之後,終於探明了多數經絡的存在及其走向,也證實其理論與內、外經的所記載的完全一致。同時證明「人在停止呼吸後,經絡也隨之消失」,所以如果用當代的解剖學原理,根本無法檢驗、解釋經絡存在的事實。一九九七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經絡生物物理學報告會」上,祝總驤應邀作了長達二百分鐘的報告,引起國際轟動。當時著名的《中國科技史》作者,九十多歲的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會長李約瑟博士就感動地說:「我曾預言,經絡之謎將由中國人自己解開。有幸言中,實是我餘生之幸。」
  當然,就目前來看,《黃帝外經》雖已出土,畢竟不是最原始的篇章,我們很期待真正的《外經》珍本能很快出現;更盼望當代的有心人能像唐代王冰、南宋史松那樣,對《黃帝外經》的研究下一番苦功,搜集更多資料,進行鑒別、整理,使其更加完善。如此一來,內、外二經珠聯璧合,惠及當代,應足以造福人類。

編纂《黃帝外經淺釋》編纂工作緣起
  二○○二年初,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淑華,提出要為《黃帝外經》進行注釋。她出生於河南省新鄭市軒轅黃帝故里,一九六四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名師高徒」班,受到著名中醫學家呂炳奎、呂承全、崔雨生、劉國良等教授指點,對中醫男科造詣尤深。她既盛讚《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又期望早日將《黃帝外經》注釋出版。從收集、選定版本、動員編寫力量,組織審稿、定稿,到提供經費支持,不遺餘力。她的創議和行動受到該所所長張岫峰和全所同仁的一致贊同和支持。
  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制定了《關於做好〈黃帝外經〉注釋工作的意見》。其主要內容大意是:擬用一年時間做好《黃帝外經》的注釋出版工作。…當代熟悉古代醫學文獻的專家學者已經碩果僅存,如不努力做好發掘、整理《外經》的工作,致使《外經》從此失傳,既愧對於先人,也有負於後人。由於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的人力有限,為了使內、外二經珠聯璧合,惠及當代和後世,因而商請北京、紹興和河南中醫學院多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黃帝外經淺釋》編委會的成員包括(以姓氏筆劃為序):河南中醫學院教授韋大文,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原河南中醫學院副院長馮明清,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孫凱飛,原北京光明中醫藥學院常務副院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淑華,河南中醫學院副教授朱現民,少林武術學院校長朱天喜,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全國醫古文研究會副會長許敬生,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者陳永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傳統養生學研究所所長張岫峰,河南中醫學院畢業中醫師張俊峰,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周發祥,黃河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趙毓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唐茂榮,鄭州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徐江峰,河南中醫學院教授韓志貞、袁占盈,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中醫內科主任董漢良,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游高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樊文友,河南中醫學院副主任醫師樊學中;而由唐茂榮任編委會主任,孫凱飛、袁占盈任副主任。
《黃帝外經淺釋》注釋工作的分工是(以卷次為序)
前言 張岫峰
第一卷 張岫峰 劉淑華
第二卷 朱現民
第三卷 馮明清
第四卷 樊文有
第五卷 韋大文
第六卷 周發祥
第七卷 董漢良
第八卷 董漢良
第九卷 董漢良
  由張岫峰、馮明清、劉淑華任主編,董漢良、樊文有、韋大文、周發祥、朱現民任副主編。聘請許敬生教授任主審。
  全書脫稿以後,二○○四年十月,由新密市黃帝宮承辦,於軒轅黃帝建都之地——新密市黃帝宮,召開了《黃帝外經淺釋》評稿會。會議本著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提倡爭鳴、不作結論,以及互相學習的精神,對每個人的初稿進行互審互評,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由原作者再次進行修改。但又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尊重各卷撰稿人的著作權。不過在評稿會後,由於各種原因,總撰工作遇到一些困難,故本書後期的編撰工作委由鄭州大學徐江峰副教授獨立完成,謹在此鄭重申明,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為集體編寫,由於撰稿人的理論、文字能力和生活閱歷各不相同,為了盡量在異中求同,故訂定《凡例》作為參考。
  訂定《凡例》以期異中求同《凡例》如下:
  一、以去粗存精、古為今用為原則,求真務實,但理論創新。
  二、以醫務工作者和中醫理論愛好者的觀點為主,兼顧天文、生命、思維等科學司想,使注釋工作達到雅俗共賞;力求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
  三、版本以《陳士鐸醫學全書•外經微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中的《外經》為正文底本,參照中醫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陳士鐸《外經微言》(手抄影印本)中的《外經》正文。注釋者如發現底本中的文字仍有訛誤,可在括弧內註明。
  四、體例一律以《外經》正文集中排版,並加以注釋,將陳士鐸為《外經》所寫的《微言》另行排版,作為《黃帝外經淺釋》附錄一,以紀念他對《黃帝外經》的傳承之功。另外製作《黃帝內、外經篇目對照表》作為附錄二,以顯示內、外經互為表裏、互補的特色。
  五、注釋原則為尊重原著,釋古正古;貼緊《外經》的醫療和養生兩大主題。不必全譯,以免誤解或限制原意;也不做面面俱到的注釋和繁瑣的考證,以免沖淡主題。每篇的注釋應分題解、注釋和淺釋三個部份。
    「題解」:每篇標題的解釋。
    「注解」:對文中關鍵而難懂的字詞加以注釋,要求準確、扼要、簡明,以使讀者能讀懂原文為原則。
    「淺釋」:抓住每篇的重點、難點或疑點,盡可能運用現代科研成果,使用當代語言作出解析。力求寫明:本篇講的是什麼問題,重點在哪裡?對當代的醫療和養生具有什麼意義?有沒有不易理解的難點或疑點?有無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注釋者可以寫出自己的意見。要注意與《內經》有關內容相對應,寫明《外經》在哪些方面有所補充、完善,哪些方面尚嫌不足。
  有了這些共識之後即分別進行,於今總算完成;從劉淑華開始提議有系統編寫開始,總計花了四年多的時間,與當初打算一年內完成的計劃相去甚遠。由於「慢工出細活」,所有看過初稿的人都覺得甚有價值,差堪告慰。
  本來這部書已談妥先在德國出版,但筆者認為中華文化的精髓理應造福中華子孫,因此力主先在台灣出版。由於筆者曾有三本養生書在「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合作愉快,因而在徵得其他編委的同意之後,決定讓這部巨著優先在台出版,發行全世界,希望所有炎黃子孫與喜愛華夏傳統文化的人,都能因此書獲益,更有助於養生保健,那才是我們的最大心願。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指導與幫助,並蒙古籍研究專家余瀛鼇先生親自審稿,並寫出評語,謹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注釋者較多,各篇在文風、體例以至學術觀點方面均不盡一致,恐怕全書的疏忽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學者不吝指正。

目錄

《黃帝外經淺釋》
第一卷
陰陽顛倒篇第一
順逆探原篇第二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壽夭篇第四
命根養生篇第五
救母篇第六
紅鉛損益篇第七
初生微論篇第八
骨陰篇第九
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社生篇第十一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第三卷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
任督生死篇第二十
陰陽二蹻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小絡篇第二十三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腎水篇第二十六
心火篇第二十七
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胃土篇第二十九
包絡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膽木篇第三十二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第五卷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表微篇第四十二
呼吸篇第四十三
脈動篇第四十四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第六卷
診原篇四十六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並論篇第五十
五運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第七卷
四時六氣異同篇地五十五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從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熱篇第五十八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
營衛交重篇第六十一
五臟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風固本篇第六十三
第八卷
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
太乙篇第六十五
親陽親陰篇第六十六
異傳篇第六十七
傷寒知變篇第六十八
傷寒異同篇第六十九
風寒殊異篇第七十
陰寒格陽篇第七十一
春溫似疫篇第七十二
第九卷
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
善養篇第七十四
亡陽亡陰篇第七十五
晝夜輕重篇第七十六
解陽解陰篇第七十七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從逆窺源篇第七十九
移寒篇第八十
寒熱舒肝篇第八十一
附錄
一、 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中為《外經》所寫《微言》
二、《黃帝外經》與《黃帝內經》篇目對照表
三、《黃帝外經》與內丹修煉理論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仲景全書《傷寒論‧金匱要略》

仲景全書《傷...

9 NT$720元
新編石室祕錄(奇醫治奇病128法)

新編石室祕錄...

95 NT$428元
神針心傳:天乙神針續篇

神針心傳:天...

95 NT$380元
王公陽宅神斷‧金馬玉堂寶鑑合編

王公陽宅神斷...

9 NT$720元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