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6號1樓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網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傳法與授藝(代序)
「漢留武學理法學習心得筆記」是一次奇特的因緣,從沒想過將近二年的心得,無心插柳,最終能匯集成為一本書。
撰文者定居海外(美國),有近三十年的習武經歷,之前讀過漢留武學理法系列書籍,相當的認同,但也充滿了疑惑。2023年,在一次旅台的行程中,半聊天、半講課的方式,上了幾堂站樁課程,同時給予餵(境)的體驗。
返國後,他來函詢問,自己一個人平常該如何練習漢留武學理法,雖然他在武術上有相當的功底,但是,理法有別於功法,我認為有一定的難度。後來,我們達成一個協議,他獨自練習站樁,每隔幾天,寫一篇心得給我,讓我了解並掌握他的身心狀態,如果可行,就持續下去。沒料想,他能一路堅持下來走到今天。
一年多來,他的身心陸續發生極大的變化,新慣性在他身上出現的內景和感覺,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認知和身體觀,同時,也才明白漢留理法所言看似抽象的理論,落實在身上的真實情況。和原先的舊慣性對比,再回頭思考拳經拳論所言,以內、外家來陳述,不無其道理。
作者常摸不清頭緒地問我,為什麼只有短短幾天的站樁課,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這就是傳法與授藝的不同所在。
傳統武術表面上看似在授藝,實際上最核心也最難的是傳法。法,是理法、心法。核心本體,均帶有抽象的本質,難以直取。漢留武學理法的四要素為:認知、慣性、力量、性式。認知在第一位,最具關鍵,在神、氣、精之中,居「神」的地位。其作用,如《逝去的武林》李仲軒老先生所言的「腦子化身子」。
理法的「理」是理論,「法」不是練法,而是印證理論的方法,通常以餵勁、試力的方式來達成。漢留武學理法的餵勁,更深一層地正確地理解,應該是餵「境」。漢留武學中的「鶴母」,就是以境傳境。
餵境,是以「合力」為基礎,先給予結果(境界),再逐漸發酵,形成過程,有禪宗悟後起修之意。餵境,好比一顆「真意」的種子,深埋在潛意識之中,在後續習練的過程裡,逐漸覺醒、發芽、成長、茁壯。
「漢留武學理法學習心得筆記」一開始帶著既有的慣性來看待理法,這是人之常情,在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頻頻撞牆、兜圈子,都屬正常的過程。比較無奈的是,由於未能適時面對面地予以餵勁(境),認知的虛,無法落實,(理為虛、法為實),多周折了不少光陰。
心得筆記記錄的,不是站樁的方法,而是理法站樁過程中身心的變化,印證古人留傳下來的拳經拳論,真實不虛。同時,也更加明瞭理法、功法、技法三者之別,如佛法之法、報、化三身,並無抵觸。
筆記中提到的身心狀態,看似變化多端,其實,都不離形、力分開的現象和感受,愈到後面,形、力已有逐漸分清之勢,甚至偶爾乍現「中」的境界,實為難得。
作者從最初的迷惑、困惑、矛盾,始終不氣餒,秉持著對理法的信念與一腔熱血,終究能突破難關,漸入佳境,值得嘉許。
目錄
傳法與授藝(代序)
學習心得筆記2023年(102篇)
學習心得筆記2024年(121篇)
學習時得筆記2025年(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