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武學書館聞藝錄③台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武學書館聞藝錄③台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

prev next

武學書館聞藝錄③台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
  • 商品編號: ywaa137
    出版社: 逸文武術
  • 作者: 劉康毅
    出版日: 2014/11/01
    ISBN13: 9789866329821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50x210mm
    頁數: 180
  • 定價:  NT$3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270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6872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一時的勝敗在於力,千秋的勝敗在於理。
《臺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結構組成如下:
 壹、名正言順事成。
 貳、認知與慣性。
 參、漢留武學理法的身體觀。
 肆、作用力與內應力。
 伍、形力與內景。
 陸、漢留武學理法札記。
  本書繼《武學理法發微》之後,為理法正名為「臺灣漢留武學理法」,著重於認知和慣性的改變,釐清力量與形式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形力與重心」,於此衍生出作用力與內應力的分別,探討形力與內景的因果,並解析如何利用秤力達到合力的目的。

黃序

  向來替人寫序是一項苦差事,除須對作者認識,並能理解其理法一、二,加上手頭尚有三本教課書及數篇講義趕稿中,然為能希望中國武學能離今世之演舞為武之誤,撥亂反正,而提筆作序並推荐康毅之技藝。
  本人自幼1963年開拳家傳習武,稍長從學於王師子和,並訪明(名)師十數人客師遊其藝,且喜與有技藝於身之武人相往,以達古人所言「尋師訪友」,並於當年力與美,國術月刊,國術研究等武術雜誌期刊發表數十篇文章。其中與武者遊過程中除增益自身武技外,並記錄了「武學見聞錄」筆記,以防遺忘之用,其中因涉武人私密之事甚多,不便發表成書。今康毅兄邀為其新書作序,回想交往已近廿年,其中數次遷移至今重慶南路一址,可觀其一路成長過程,由武學愛好者因工作之便走兩岸大江南北,訪武人無數而成一家之學。吾人與其相識於購書之緣而常聞其武學之熱誠,且所談內容常跨越門派之界線,並提出獨特見解,係由記憶所錄如由誤解,尚待劉兄指正,例舉數例如下:
  方七娘就當時現有拳種(如太祖拳),教其拳理非傳拳架而曰鶴法,故乾隆間所出之白鶴拳譜拳式無鶴名,而僅有一式,而此時幾乎無他拳之拳譜,至道光年間方有拳套編列而方有鶴名出現。(93、8、1(日)劉康毅)
  傳統的擺樁如問手式,為武者試手切磋用,搏擊樁為打擂臺用,如上述二式其眼均為看敵,而雙手打開下放至胸腰,眼看前下60度(非眼看敵面,而看其腰,而保持距離者)並眼顧左右及後者,此為以一擊眾者之樁。(94、12、19(一)劉康毅)
  中國內家武學,有其秘社之暗館存在,一般武者皆不知,而其所傳者為「法」,故常有突然蹦出一個門派而其修煉法門與內家拳心法相同,因其為由法加當時環境,當地土拳結合而成。(95、5、2(二)劉康毅)
  華中地區即江、浙諸省,其拳法不離袖珍十八法,及八字訣,其以擒摔跌為主,而此地有武當派,其法與趙堡的以擒跌為主法門有其淵源。明顯的華北諸省的遠距蹤跳擊打為其特點,而華南諸省講究貼身短打有部分受江、浙拳法影響。(95、5、2(二)劉康毅)
  中國武術以門派分類則太多,而忽略地域差異性,另以地域分類又重疊派別問題,劉認為以功能分類則較佳。(96、12、30(三)劉康毅)
  武術加入文化後則呈現多樣化的套裝情形,然非屬大部分人所需要,故武術價值在於其基本元素,故要還原者為其最小元素(機能)。(96、12、30(三)劉康毅)
  武術家的體魄要求,身體素質各門派的均同。無法對抗5、6人何以言是練武者,無論其持械否,如此和一般人有何不同。(96、12、30(三)劉康毅)
  拳術重點在拳法(暗館教之),非在拳架的不同。例如:羅漢用鶴拳的法,就變羅漢鶴,太祖就變太祖鶴,故意拳基本上是形意鶴,但上述仍不是鶴拳。(98、1、5(一)劉康毅)
  今康毅將多年對武學理法的體悟成果,正名為「臺灣漢留武學理法」,這是其第三本著作,亦是更完整指出其理法(跨越門派)。首先其提出其侷限性,「在於不適用於現下流行的推手運動之中。」但其言亦可處理推手運動中大部分情況,因「一旦執著於推手運動的勝負之中,身體功能則流於單向,頂、匾、丟、抗、落入局部。」和其所追求的多向方力相違背。
  與康毅搭手過程中確如其所言,平時練拳及日常生活中的力量,是習慣在平衡和單向操作的環境中發生,而在其合力下,一旦條件改變為不平衡和對抗性,原先的慣性力量就未必能順利發生,無法引或帶動其前鋒手,令人驚嘆。書中言及武術的臨機應變之用,迅雷不及掩耳,靠的是直覺反射,這是一種意識和潛意識的統合,如未完成統合,就會出現練一套、用一套或是根本用不出來的情形,與本人認知與修煉完全相符,中國武術很重視神意的運用,但這個意是「真意」,無意之意,接近於潛意識的作用,而不是由日常第六意識的作用。上述之潛意識是靠條件成熟契合而誘發,好像是內部程式的一種設定,一觸即發,而必須在理法指導下形成,沒有經過身體修煉的自覺,憑空講神用意,都流於空泛和口舌之爭,毫無意義,因無法於實戰中運用。
  另其指出「拳經拳論所言,皆是理法,不是功法。」故不能用舊思維去詮釋新認知,而要重新建構新的武學體系。與其交往過程中,常聽言其理法之核心為秤力、纏絲與摺疊,其目的要形成合力,亦即產生內應力。如前所述,在作用力的慣性之下,一遇上不平衡的環境,就打亂了所有的習慣,意識也指揮不了身體。而潛意識面對失衡,就會讓身體瞬間停止一切、而產生保護自我這個意識指令,此時早為對手所乘。為了延續武者的運動生命,提出以內應力做為銜接,能達到練養合一的效果,蓋因在作用力下年輕體能好,精力旺盛,自然習慣作用力,到了一定的年紀後,氣血逐漸衰退,再要鬥力、鬥氣必然戕害身體的。書中指出「『内應』兩個字的意義,是模擬雙方接觸受力時的內部反應,以此為基礎假設,找出形成的關鍵,再返還成為系統性的理法。」但仍不易使人理解,故書中分類清楚以作用力和內應力而言:
  (一)作用力是平衡之力,作用力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慣性力量,作用力對力量的認知是重力加速度,重力就是肢體的重量(局部到整體),直接帶動它產生力量朝目標物作用,形與力是一體一致的。作用力也是拳經所言「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的先天自然之能,其特性是主動,速度快,動作活潑,爆發力強,破壞性明顯,屬於彈力的表現。作用力單練時支撐肢體重量、技擊時對抗對方力量靠的是筋骨肌肉本身的原始力量,屬於彈力。
  (二)內應力是不平衡之力,內應力強調的是對抗性,特別是在武術之中。內應力把力量細分為形力和重力,重力是體重(整體無局部)對地面作用的反作用力,回傳後結合帶動形體,屬於內勢行為。內應力因結構的閉鎖性,呈現出一種壓力模式,其特性是被動,後發先至,接觸後靈活性、自由度高,整體性強,近身打擊不受距離限制,適合先、後天體能、速度、力量不佔優勢時取得與對手平衡的條件。
  上述一般人如僅以文去認知內應力恐落望文生意失之千里,故尚須就其書中了解形變與力變之關係,就動作而言,「作用力是形變帶動力變,內應力是力變帶動形變。」此時應較具體理解,並以水管與水管中之水來說明及與一般「纏絲」不同之概念,而以纏絲在內應力之中,重力以纏絲空性作用為通路,所形成的通路,是為力整,此時必然立身中正;若形力、重力不分,立身不中正,則必須以實質的身體的介質,藉蹬力以產生反作用力,是為形整。
  書中雖詳盡的說明練氣與練力,丟頂與不丟不頂,平衡與不平衡,秤力與合力,形與力的虛實(形變力不變,力變形不變。)等等理法,最後指出武術一切的內涵,在樁中幾乎皆能有所得,此反樸歸真之理,因由站樁中,形力和重力分清了,形的虛實與力的虚實分清了,重量和力量分清了,中心和重心分清了,鬆緊分清了,統言陰陽分清了,如此生生不息,變化無窮。惟古人言入門引路須口授,百聞不如一見,功夫之道如無親身體驗及手把手的教導,是無法入三昧之地。觀康毅教拳的用心及與學生的手餵手的試其理法,相信能對中國武學走出另一條不以門派,拳架,套路,招式為體的武學之路。
黃順意於台北
太極禪武學社
2014/11/23(日)

張序

  中國武術所以歷久長存,不僅為其禦敵、防身、健身、養身之效,更為其內含之中國文化底蘊所致。歷代傳習者在該文化底蘊之培育下,創造了屬於中國式的獨特武術與武學,並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然武術與武學不全然相同,武術為武學之展現,而武學為武術之根基;不同的武術帶給武學另類的思考,而相異之武學內涵亦能衍化出截然不同的武術。由於文化、環境、社會、目標的不同,以及時間的推移,武術與武學間的連接線時而聯繫、時而斷裂、甚至錯接。異同武術與武學在此錯縱複雜之關係下,雖給予中國武術多樣化的繁衍,然亦可能產生良莠不齊之勢;可喜的是,傳習者之内涵,仍可透過自身武學的傳遞與傳播而窺探之。
  「臺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為康毅兄系列性叢書的第三部,亦可視為其武術的延續與武學的結晶。是書以其尊翁影響與漢留文化遺留之特有鶴法為主軸,為「漢留武學理法」劃定範圍。其後由該理法之認知,闡釋其對於力量與形式、内外家,以及形力與重力的觀點。「形力與重力」可視為漢留武學理法在實務運用的指導核心,其由「個體内(intra-individual)」轉換至「個體間(inter-individual)」的思想論點,為當代武學提供獨樹一格之詮釋。另一特有之處,在以現代運動科學之途徑,闡釋過去名/明家拳經精論,以「太極宗師楊澄甫」的身形肩架為準則,佐以清楚的座標路徑描繪。塌腰、落胯斂臀、氣沉丹田、立身中正等看似虛幻的古籍經論,得以尊古又新穎地落實於自身載體。建立在理法與形體的闡釋,對於例如鬆、不丟不頂、太極、精氣神、以身領手、以手領身,甚至站樁等概念之推衍,猶如灌注新的生命,使閱者有豁然開朗之得。
  與康毅兄認識轉瞬近二十個春秋,由初次見面的昏暗地下樓,至現在書卷氣習的文化書館,不變的是對武學的摯誠與初衷。育愷羨其因開創武學書館得以縱覽奇書密冊、慕其主導臺灣武林時能與名家明師促膝長談,更佩其在這滿佈荊棘的路途中,對於武學無停歇的探求與深掘。在「臺灣漢留武學理法解析」即將付梓之際,榮樂為之而序。
張育愷
寫於三重劍梅齋
2014.11.16黎明
(序者為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太極八卦養身武藝學會創辦與首席指導者)

自序

  王薌齋先生說:「一時的勝敗在於力,千秋的勝敗在於理。」
  武術文化似一條長河,承載著不同時空風貌的內涵,蜿沿而下,從岸上看河或河中觀岸是截然不同的心境與風貌。「學力」一詞原意指的是「學習」一事,我引申為「不同力量本質探討的學習」,做為習武認知和慣性上的舖陳。
  理法的本質簡樸,無非是知所先後,循因導果。理法是亂出來的,不是理出來的,換言之,理法正是「亂中之序」。懂了序,便找到了頭緒,順勢一拉,就是一串一掛,停也停不下來。所以,理法很不容易細談,多說幾句便嫌瑣碎,沒完沒了。
  理法的解析不易,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的差異,長久以來養成的慣性也不同,意有所指,有對象,有針對性,才能明確地表達出想法,否則難著邊際,失之籠統,這也是書本難以盡如人意的限制。
  中國哲學講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之後不再談了,因為盡是現象、結果、變化,此後的是非、對錯因人而殊,隨緣而異,是認知落實後的現量境,帶有絕對主觀的意志,若再執著,落入俗見,便難有活處。
  武術的發生和應用是兩碼子事,解析武術,是還原武術的本質,同時認識人在武術中的角色定位。理解這一切,盲目和崇拜就不存在了。最終,才能找到自己的理法,而不再是複製。
  學生、弟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對老師的教導無法完全領會的,有融入自己的智慧與專業而超越老師的,所以,最終的呈現與老師有所差異,這是十分自然與普遍的情形。真正的明師,傳授的是理法,而不是功法或技巧。
  本書結構組成說明如下:
  壹、名正言順事成。為理法正名為「臺灣漢留武學理法」,並說明其中因緣與侷限。
  貳、認知與慣性。漢留武學理法強調認知的力量,由認知改變慣性,慣性養成力量。
  參、漢留武學理法的身體觀。形力與重力的認知是全書的核心觀點,企圖對武術力量的形成,向上一步,再朝本體探源。
  肆、作用力與內應力。在形力與重力的基礎上,分析作用力與內應力的慣性差別,並探討秤力和合力。
  伍、形力與內景。落胯斂臀、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裹胯圓襠、跟虚足實、氣沉丹田、立身中正是形力所形成的內景,而形力是塌腰的結果,因果關係,不可不辨。
  六、漢留武學理法札記。以形力、重力、作用力、內應力為基本論點,闡述武術中的概念與現象,藉札記形式隨性而談。
  傳統中華武學對於身體操作的描述,多半著眼於「功能性」,而不全然是「生理」,如:落胯、骨肉分離。習武之初,對於專有名詞不要輕易地下定義,在資訊泛濫的時代,很容易透過各種管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於自己望文生意,憑空揣摩。拳論中的名詞和概念,是結果,不是方法,同一個詞彙,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體會,中國文化視為火候。
  理法之理,不只是武學理法,也是萬物自成之理。著書期間,拜讀了史作檉老師的《讀老子:筆記62則》、李茂祥老師的《書道之秘》,受到極大的啟發,也節錄部份心得與理法相呼應,和大家分享。
  本書反覆改寫多次,幾次停筆寫不下去,不知從何談起,反覆斟酌,總感到都是贄言。電影「一代宗師」中所謂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三種境界,實際上就是見地、修證、行願三個次第。當然,見眾生最難,你想見眾生,眾生卻不一定領情,多半時候只是一廂情願,自我陶醉。
  對一個武人而言,江湖向來只是縱情的天地,武林才是最終的隱身之所。可是,真實的武林是隱性的,深藏在江湖的核心之中,自命清高者,不得其門而入,豪氣干雲者,卻又經常失之交臂。古有明訓:「功之秘在於隱」,大隱的驚鴻一瞥,成就了江湖的天馬行空,淪為美談。
  本書僅是個人追求理法過程的一點心得,絕非結論,隨時可以推翻。理法之難,在於超越我執,有我、一法不立,無我、無法不容,願從主觀、客觀到宏觀的學習,砥礪一生,烈火紅蓮。
甲午立冬
劉康毅
於 武學書館

目錄

黃序(黃順意)
張序(張育愷)
自序
壹、名正言順事成
 正名
 鶴母
 漢留武學理法的侷限
貳、認知與慣性
 認知的力量
 慣性
 內家與外家
參、漢留武學理法的身體觀
 形力與重力
肆、作用力與內應力解析
 作用力與內應力
 秤力與合力
伍、形力與內景
 塌腰
 落胯斂臀
 涵胸拔背
 沉肩墜肘
 虛領頂勁
 裹胯圓襠
 跟虛足實
 氣沉丹田
 立身中正
陸、漢留武學理法札記
 不能鬆的真相
 鬆而不懈、緊而不僵
 不丟不頂
 捨己從人
 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
 掤勁
 氣勁
 形與力的虛實
 根的認知
 不平衡的力量
 對立即互補的太極象
 骨肉分離與脫骨
 精氣神之逆練順生
 以身領手、以手領身
 雙重
 明胸貫頂
 生橋與斷橋
 意識與潛意識
 站樁
 行樁
 纏絲
 摺疊
 ∞字功
 分合
 形曲力直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道教法壇輯要(1)財神發財靈符法:太上老君七十二道靈符法、魁星開竅智慧靈符法《合輯》

道教法壇輯要...

9 NT$450元
與逝去的武林共武

與逝去的武林...

9 NT$342元
靈驗神符大觀

靈驗神符大觀

9 NT$225元
易占陽宅六十四卦秘斷【新修訂版】

易占陽宅六十...

95 NT$361元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