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術數總論 > 術略本紀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術略本紀

prev next

術略本紀
  • 商品編號: sb10441
    出版社: 行卯
  • 作者: 梁湘潤
    出版日: 2009/03/01
    ISBN13: 9789868266612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49x210mm
    頁數: 288
  • 定價:  NT$6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5 NT$570元
  • 商品庫存: 2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8043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前言

  「命學」不論是「子平、紫微斗數、張果星宗、卜筮、星盤訣…」等等。在「學理」之基本歸屬是「陰陽家」,自然是「百家」學官之一個學術體系之餘脈.時下所見聞的「命學」,可以衣「天人陰陽.天時五行」等至於極為平易近人,但論人之「妻、財、子、祿、壽」,一種倫理命學,至於根本性「命」之一說,是「天命哲理」?是「民俗文化」?是「趨吉避凶」?是「九流未技」?是「江湖術士」?是「儒家未流」?是「攀附三易」?……等至於不過是一種「謀生之道」…?「命學」,它究竟是「學」?是「道」?是「術」?是「法」?是「謀」?是「說」?是「勢」?是「略」?
  這是一項頗爲複雜的內涵,其間包涵了:
  一:三代以前之「河圖、洛書」,文明與圖騰之探究。
  二:商、周時代之「洪範五行」,結合了「數、卦、天、五行、四時」。
  融合了「禮、樂」民間文化,貫通「四民」之治——(士、農、工、商)
  三:儒、道、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別以不同之層次,有「陰陽家」之學術存在。
  四:至「東漢」時代「祿命法」,在理論上,雖然仍屬於「子代」之五行推理。然而,在純學術立場而言,已經不是「大傳」中,所說之「陰陽」不測之爲「神」的「陰陽」。而是——一種綜合的獨立系統,涵蓋酌用——
「京房易、太玄數、干支四柱、節候…」等等之「綜合子代五行」。
  至此,就介於「學」與「術」之間了。
  若單獨以「演釋」的過程而言,那是很單純的一種「文化歸納」與「融合開演」。
  五:然而,自「東漢」至「唐」代初葉。
  「祿命法」(其時尚沒有子平法)——已經形成「獨立」的體系。而又涵蓋了「行業」的層次。如此,就再由新興起——依「陰陽五行」爲原始學理,經由千年之悠久演釋爲「唐、宋」時代的「祿命法」。已經不是「純學理」之「學、術」,而是偏重於人們所關心的「趨吉避凶」——一種「勢」,以及問命者與論命者,報酬双方能接受之「術」。
  由「陰陽五行」之「學術」,潛移至「陰陽祿命」之「勢術」。
  這種「潛移」之過程,有史觀上之階段,人文上之種種層次…涵蓋極爲廣泛。
  然而,若是將這一個廣泛的涵蓋,約之於二個簡易的層次。即是,但以「文化」的層次而言之以及只以「祿命」言「祿言」,其中的「一體二面」的問題,那就是——
  一:業餘命學——祿命五行並不是盡善盡美的組合。
  若訴之於如何可以「必準」?則一定是「徒勞」?東聽西問,尋章覓典終究沒有「必準」之事可尋。這對業餘者「準、不準」而言是一大困擾最多也只有「六——七」成的或然率。
  這就是有「法」,而「無勢、無術」之文化基層「憾缺」。
  二:專業人士——涵蓋了「以自己的豐富人生經驗,去揣摩來賓的心態。
  師承「法卷」、「湘江門」…等。
  道聽途聞,泛交江湖術士,苦心片斷收集一些應對之道…。」
  這一項之人士,比較沒有「準、不準」的苦惱……。也有
  甲:任勢——無學無術——也不利用來賓之「希望」,與「恐懼」…等,只用自己的地位
  乙:任術——無學無勢——不談學理,不任「憂懼」,只利用來賓之「希望」與「恐懼」
  丙:勢術並用——譬如:大學教授之學歷,有理事長等頭銜——
  而用「任勢、任術」——一種「人情練達即文章」之「任學」。
  本文所「敘述」的內容,即是以「任術、任勢」爲主的文化爲背景。
  這是一種不尚空談,而是「務質」的「祿命哲學」,在「實用」方面的最高境界。

導讀

  作者於三十年前,以偶然的機緣,出版了多極有關「五術、祿命」的典籍。至今已年近七旬,精神體力,自覺亦漸不如往昔。作者在三年前,即預定在七十歲之時,封筆退休。以三年時間,希冀能完成三部著作。
  一者是我自己的「回憶錄」,此書已經出版——「梁湘潤回憶錄前傳」。
  二者是以我自己在「五術、祿命」社會層次之中,一生所見所聞,提供出一些,較爲具體。理事兼顧的「報導性」,屬於「實際層次」的內涵。
  這一部書的行文是,屬於廣泛層次之綜合行文。是屬於我一生中,算得上比較要多費一些心神的作品。
  三者是我所編撰「現代大藏經」,(已經編印出版至十八冊——全套三十冊。)
  以「經外別傳」的「教史」層次,以近一百年之佛教史。以較爲普及化之文筆,作爲行文之體裁——名爲「大僧略」。
  此書現在尚在整理復稿階段,以平均時効而言之。大約尚須一年半載的時間。其時,此書完成之際,即是作者「所作已辦」,正是「退休」之期了。
  在此三本書稿之間,應以本書「命略本紀」,在「編撰」構思過程,最爲沉重。作者所以用「沉重」二個字來表達,實在是有著不得不愼思的層次。
  作者在年及七旬之際,回顧一生之閱歷,我歷任
  「佛教青年會總幹事、佛學春秋發行人、現代大藏經總編審、兼代星相學會理事長、星相學術主講座、星相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星相百科全書總編輯、中華星相月刊發行人、中華道教學院教授、東海大學「講座」…………」
  作者列出這些簡歷,並不在於自我炫耀。而是序數出這些「歷程」之中,但以「五術、祿命」這一個層次而言,我頗爲了解——所謂
  一:業餘者——書生論命,半真半假。其中有過渡性、票友性、食譜玉器性……等等。
  二:專業者——祖傳式、四大柱、制解、典儀、命盤……等等。
  以上種種不同之層次,看來眼目燎亂。簡而言之,也只是「不同社曾文化背景之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無非是一般性「謀生」與「名、利」之間而已…。」
  然而,其間有着,近以「佛經」所說的「顯、密、遮、照」的潛在因素,看似單純,卻又有着「不可說、不可說」的複雜。「祿命」之社會層次,在基本上而言,與任何行業都是同一原則,也無非是「術、法、史、勢」而已。
  作者編著之「五術、祿命」審籍,近二萬頁。再多寫一本,或者是少編一本,完全是可有可無之擧。基於人之一生,越近年邁、越體會出人生之本義。完全不在於名利,而在於「誠信」之本質。如果,吾人以「誠、信」的立場——
  一:單方面詮述「明、淸」兩代,有關於一些名著,作一些註解。
  譬如:將「欄江網、滴天髓…」等,再作一次「誠、信」的註釋,這並不是很困難之事項。
  二:通俗性,隨宜選取一些「在現社會上略有名聲、或者是眾所週知的名人。抑或者只將自己手中,以經批過的八字,甚或者只是依理論,而編寫依些八字……。這些都是在「坊本」中,可以見得到的事,如此之行文,亦是很平常之事。
  三:法卷式、師承獨家手抄——在「師門」系統之中,尤爲平常之「軌則」。
  四:淸代湘江門式——只要雙方願意,但能有讀得通一份報紙的學歷,即可立時授法。
  五:科儀式(作法科儀典禮),簡稱之爲「作典」,亦是深有社會基礎之一種。
  六:九摃式,所謂:「牽、攏、扣、平、封、花、翻、保、冷」。近似「社會心理」學之「同義詞」。
  等等。這是以大致上而言之,約以我在三十年以來,較爲常見的「形態」。如果以每一單項而言,同類相聚。可以說都是有着相當「誠、信」的層次。
  然而,要綜合而論,那就是有些「很難」有共通之「誠、信」可言。
  吾人且先擧一簡例,作爲「譬喩」。
  一:純硏究性的人士——我見過很多「學士」學歷的人士,同道相聚,很認眞地探討,「身強?身弱?喜什麼?忌什麼?……」。
  這一種討論方式,可能一人一把秤,永遠都不會有定論。然而,這一種探討的「誠」,對「喜忌用神」之「信」…,卻正是「研究者所見略同」。
  同樣,「硏究者」,一旦實務論命,大抵都怕來賓多問——這也是一種內心之誠信
  譬如:來賓先問他,你看我那一年結的婚?你看找兄弟幾人?
  你看我……?
  你看我……?
  我想,業餘研究者,遇到來賓「未算先問」之時,最多在第六次「你看我會不會…」之時,大概就會「意亂心忙」、「喜忌用神、無用武之地了。」
  二:若是同樣是這一位「未算先問」的「來賓」,遇到「九連環摃」的論命者,那就大不相同。此式之同業——衹怕你不問,問得越多越好。
  (有關此項之簡要說明,可參閱「星相法卷——地冊」。)
  若是只以此二項人士,作一項「各別誠信」。那就是——
  連環九摃——來賓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共識誠信)
  業餘人士——來賓先三問,博士也閉口。(共識誠信)
  我再舉一個例式——
  二十年前有一次我在「理事會」席次之時,有一位「常務理事」,爲「制解典儀」之事,提出「社會基礎」的「誠信共識」。他說——
  「有很多來賓來算命之時,來賓根本不是要聽什麼「妻財子祿」?來賓自己確定知道自己命不好。不是要聽「什麼不好?」而是直接問「怎麼辦」?
  站在商業立場,那有來生意不做之理?」
  我在當時,以設身處地而想,這也只是上門生意而已。同行中這一種「共識誠信」有著悠久之文化背景。
  等等。種種各別體系,論學、論商、論民俗文化、等等,俱皆有着各別之「誠信」。然而,彼此之間,就有著「顯、密、遮、照」的「自相貶抑」…了。
  我在多年以前,我就曾經認真攷慮過,看看以怎麼比較合宜的方式(行文)。將常見的各種不同之「祿命誠信」…,融合於一個體系。因爲「五術、祿命」,它本身不論有多少種之途徑不同,畢竟也只是,「民俗文化」的一環層次而已。
  只是玆事體大,這必須要以「民俗」基本層次來「融解」。歸根結底——總也與任何行業一樣——謀生與程度不一之「名、利」而已。「祿命法」之實務應對,不論怎樣褒貶。
  簡而言之,大抵衹是以諸子百家之「術、法、史、勢」。濃縮於「祿命」行業中,二者表象之差別,無非是「王霸之業」,與「家計小談」。同樣以「七略」概念、塑造出「宏才大略」,與「打小算盤」之間……而已。
  我由於客觀因緣,與一般人士相較,是屬於較爲「清閒」一些。我一生沒有上過班、沒有打過卡,從未領過薪水。七十年來,只接觸二項社會層次。一者是「佛教」、二者是「五術、祿命法」。前者佛教的層次,比較單純些。而「五術、祿命」的層次,則是一般性之世間法。所謂: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阿字本不生。
  祿命說——可說、可說——五行無常勝。
  若但以「陰陽、四象」,而說佛家「四悉檀」。也只是人之「天性」,第一因次之突破——從「不知」到「知」——遁入從「說」到「不說」。
  簡單到——「來賓」想在社會上五倫…中,得到些什麼?
  「論命」者,想透過爲「來賓」談命理,在其過程之中,直接間接得到些什麼?包括「金錢、交情。」展示自己的「先知性、國師級、博學性…」。
  若是從複雜性而言,正如「老子」,在「道德經」所言——
  「治小國,如烹小魚」——「家計小談之論命、亦如烹小魚」。一不小心,就不成形了。
  「小魚」不是不可以「烹」——「人人所願之妻財子祿」——也不是不可以談得,很美滿很投機——只要體會「鬼谷子」之「內符必應」。然而,要達到「內符」他人之「心性」,豈是「照本宣科」,或者僅僅是「盲人摸象」之「套別人幾句話…」。
  爲人融合「祿命」法,於「學術、職業、知智、人情、德性、福報、兼顧……」等等之「文化」大層次。故此——「祿命法」,不單以「註疏」,或「科儀、典法」…。
  稱之爲「命略本紀」——
  「略」者——是「簡略」,大道理是在最簡單,「事理」之中。
  是「各人一塊田」——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塊田,俗稱之爲「各人頭上一片天」。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存空間,彼此又是彼此之「供需空間」。簡而含之,即是
  佛說:一即一切。
  現代語:即是​​一連串的「生命食物鏈」。  五行家曰:五行無常勝。
  「強弱無恆勢 供須無定則……」。
  故此,「命略本紀」,是以四項層次,而作「綜合性」之「民俗、文化」層次之敍述

一:「史略」本紀
  「祿命法」,並不是今日才有,它與一切文化,是同一起源。
  人從知道謀求「趨吉避凶」(不論其方式,是多高雅,抑或者是極爲鄙俗。)
  依「東密」宗師「空海」所說——此即是「人與動物」,差異之肇始、一切智慧皆以此爲「起點」。從此起點,而肇啓了「謀天、謀器、謀人、謀事……」。
  但以「祿命法」而言,這一項第三代之「子代五行」。在「推理」學略方式,只須推演至「唐、宋」即可。因爲「祿命」法,至「唐太宗」時代,始盛行民間。
  (唐代以前,是以「卦氣」爲主。)
  若對「命學」典籍之「史略」,不能有具體之了知,就會成爲以各種「斷代命史」,自殘駁斥,終成無意義之「遁詞」。
  譬如:堅持——必以「身強、身弱」,爲第一要義,而排斥他家。
  唯以「調候用神」,為唯一喜忌……。
  但取「神煞、行冲合會」,作為基本架式……。
  標榜古典式,純五行論吉凶,排斥「十神」論……。
  取「納音五行」,合用於「日干」為主之說。
  但以「十神定位」,取「引坐」之統計……。
  或者單持一項己見,或者隨意穿挿其中任何一、二項。故此,「命略本紀」以「史略」,作爲必要之報導。其間以單獨之章節,敘述近代之「史略沿革」。曰:「細說子平五十年」。其目的是在於「和諧、融合」,減少不必要之紛爭。
  這是指單純之「認知不足」層次,若是爲了自我標榜,或者是故意「你說東來、我說西」。視爲一種成名之過度,則已經是導入「勢略本紀」。

二:「術略」本紀
  此即是「顯、密、遮、照」,不確定之「浮動心態」。
  自昔以來,儘人皆知,「學不離術、術不離學」。若是「學」與「術」,單獨只選一項之際,則要以當事人之「實際」狀況而定。
  一:生活安定,有着平均性的社會地位——譬如:某一所大學文學院院長……。
  此人來研究「命學」,是可以僅僅「有學」即可,不必「有術」。
  二:若是內心希望、研究「命學」之時,能爲自己帶來些,直接間接的「利、名」。那僅僅是「虛名、微利」,(口頭上讚許你很準,或者僅僅送些水果、家計小談的小紅包,那就是一定要「學」不能沒有「術」了。甚
  至可以「有術棄學」——並不是沒有「學」,而是不須要純書生之「學」。
  這幾句話,說來很容易懂。其可行性之軌跡,卻是活生生的「民俗文化」。正是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

三:「學略」本紀
  「孫子」曰:「奇合正勝、正勝奇合。」
  故此,不論怎樣程度的「術」,即是使最不合宜之「流術」,將「來賓」,壓根就視之爲「端着豬頭找廟送」。(這當然是頗爲離譜的「流術」了。)它還是口頭上須要有一個「廟」字,這一個「廟」,仍然是「學」。
  「學理」雖然不能直接賺錢,甚至被人譏之爲「百無一用是書生」。然而,任何之一種「術」,仍然至少須要一些「學」。無論如何,離不開「金木水火土」…等等。
  何況「祿命」,本身自有歷代,進士級以上之「達官、大儒」,累代修訂。
  若以純粹以「學理」之研究,平均時間,也須三、五年才能入其堂奧。故此,學理性之「法統」,永世不斷。

四:「勢略」本紀
  「勢略」是指「主客觀」之形勢,習俗所稱:形勢比人強。外界主客觀的形勢,可以在一時之間改變了平均性的「常態」。在社群層次上,即是習所聽聞到的——
  「格於形勢、形勢所逼、時勢造英雄……」。
  在「祿命」行業上之「勢」——也是具備「時勢造術士」之共同性。可以不必太過依於「學理」,同樣可以達到更佳之成果,及以下述數項,是常見之「勢略」——
  一:圖騰勢略——最爲常見之「圖騰」勢略,莫過於「宗教」色彩,「圓頂、方袍」…。或者「密宗法器、八卦圖案…」。又或者陳列整套「大藏經、道藏經、二十五史……四庫全書。」有着一種「博學、有道」之氣氛…。
  令來賓有「肅然起敬」,不想多問?以及在潛意識上,「禮金」極須從「豐」……之良好效益。
  二:寸尺勢略——此即是「捨尺就寸」,譬如:
  一位失意大學教授,轉行「論命」,這一種「屈就」,可以造成「鷄頭牛後」,比尺不足、比寸有餘……之驚人效果。
  三:梁山勢略——此即走俗稱之爲「逼上樑山」一旦明天買米錢都不夠了,膽子就大了或者憤世嫉俗,自以爲是「奇才」之「孤憤」。那就可能以一股「憤氣」罵盡天下已「知名」之同道 誇下海口自己有多「準」逢人吹噓自己每算必準,以及「昨天又賺了多少錢」。
  四:連莊勢略——一連算準三次,以致有人位他展轉宣傳……。
  以賭博式預言,「明天股票會漲?某人必當選×長…」,而果然如此。
  五:柔性勢略——盛行於清代之時,在公共場所,譬如:今日之公園、茶藝館……等。
  對來賓論命之前,先對來賓說:「算得不準,分文不要。如果有準,則隨意給些…」。
  這種「柔性」勢略,勢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也沒有人來找麻煩。
  切不可以為,這一類人士,是沒有學術。胸無大志,只是糊口……。其中有「大隱奇才」,或者是「重案壓身」之末路英雄…。
  故此,春秋戰國之時代——法家與縱橫家——以「術、法、勢」,是可說之「天命」。

目錄

術略本紀
 江湖門七略
 命略——結構性 思維方式
 命略——目標與思維區別
 主客關聯、形態
祿命文化——邏輯與背景
命略單向操作
典型命略——命略文化族群
命略突破為行業
 西周「王官」之崩潰
五行突破——吉凶宇宙化
禮壞樂崩、賓主相欺
百家九流、和平共存
平步青雲之嚮往
兩漢五行之興替
魏晉南北朝、佛道二教與天命
 流、教分野
宏觀江湖 微觀九流
民俗五行 人天合一
黃老命略
縱橫命略、鬼谷子
法家命略術
儒學命略
聖智命略
聖道知三略
王夫子兵學命略
 兵略命註
 心術論
 雜略
史略本紀
 明、清祿命史
 年、月兩柱交替時代
 子平法沿革史
 祿命法起源
 唐宋祿命法沿革
 子平法源始概念
 細說祿命五十年
 「研究」社群之形成
 「星相」與「道教」
 理事長——社群
 用神權威之沒落
江湖略本紀
江湖祿命雜略
 經學源流 遊俠——挾藝求售
 結社流派、秘密結社
祿命行規與社群道義
契口、密語、暗(黑)話
三姑六婆、庶民文化
大隱在「市」
五術雜流、五行大砌牌
江湖餘勢
禮壞樂崩
術語簡介
雜略本紀
鬼谷先師
 聖人者 陰陽說 異同說
 比象說 素結本 觀天人
 事理說 智者言 神計算
 十善客 無盡藏
夢幻命學——書生命術
 明代江湖術士
 尊師重道、三山五岳
清代命相江湖
雜流導讀、如是我聞
人文背景 基本文化啟蒙
人文沿革 民俗雜記
祿命金句實錄
巾湘賦
勢略本紀
 卑勢 謙勢 恭勢 順勢
 圖騰勢 綜貫勢 柔忍勢
 敬勢 猶豫勢 眾勢 冷勢
 孤勢 五倫勢 餘勢 借勢
 遮勢 聖明勢 雅俊勢
稗官 野史 循吏 宗法
金匱語錄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女命詳解.女命通會(合訂本)

女命詳解.女...

95 NT$570元
紫白飛宮三元陽宅

紫白飛宮三元...

95 NT$475元
細批終身詳解

細批終身詳解

NT$1600元
四角方陣刑沖合會透解(增訂版)

四角方陣刑沖...

95 NT$808元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