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民俗宗教 > 佛性思想(平)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佛性思想(平)

prev next

佛性思想(平)
  • 商品編號: dnda0535
    出版社: 東大
  • 作者: 釋恆清
    出版日: 1997/02/01
    ISBN13: 9789571930749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30x210mm
    頁數: 0
  • 定價:  NT$25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225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183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佛性(如來藏)思想由印度流傳至中國﹐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思想複雜且豐富﹐對由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的思想上。本書共收六篇專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關佛性思想之經論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經》、《寶性論》、《佛性論》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討論《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第五篇討論初唐性宗和相宗關於「一性」、「五性」的爭辯。最後一篇則是從天台宗主張草木有性談到現代 深層生態學﹐以論證佛性說可為現代生態學的哲理基礎。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本叢書因東大圖書公司董事長劉振強先生授意,由偉勳與惠南共同主編,負責策劃,邀稿與審訂。我們的籌劃旨趣,是在現代化佛教啟蒙教育的推進,佛教知識的普及化,以及現代化佛學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本叢書所收各書,可供一般讀者、佛教信徒、大小寺院、佛教研究所,以及各地學術機構與圖書館兼具可讀性與啟蒙性的基本佛學閱讀材料。
  本叢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包括佛經入門、佛教常識、現代佛教、古今重要佛教人物等項,乃係專為一般讀者與佛教信徒設計的普及性啟蒙用書,內容力求平易而有風趣,並以淺顯通順的現代白話文體表達。第二類較具學術性分量,除一般讀者之外亦可提供各地學術機構或佛教研究所適宜有益的現代式佛學教材。計畫中的第二類用書,包括(1)經論研究或現代譯注,(2)專題、專論、專科研究,(3)佛教語文研究,(4)歷史研究,(5)外國佛學名著譯介,(6)外國佛學研究論著評介,(7)學術會議論文彙編等項,需有長時間逐步進行,配合普及性啟蒙教育的推廣工作。我們衷心盼望,關注現代化佛學研究與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讀者與學者共同支持並協助本叢書的完成。
傅偉勳 楊惠南

自序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有三大學派:即中觀(Mādhyamika)、瑜伽(Yogicārā)和女口來藏(Tathāgatagarbha)。中觀學派的思想建立在「緣起性空」上,代表有宗的瑜伽學派強調「境空心有」的唯識思想,而高舉「自性清淨心」的如來藏思想,則闡揚眾生本具佛性。
  如來藏(佛性)思想淵源於《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增支部》曾明確地指出人心極光淨,但為客塵煩惱所染。在部派佛教中,大眾部(Mahāsamgika)和分別說部(Vibhajyavāda)沿襲《阿含經》的說法,繼續宏揚心性本淨說。此二部派均認為眾生心乃性淨而相染,雖有雜染相,而心的淨性不變。然而,心性本淨說並非普遍地被所有部派所接受,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即認為它是「非經」、「非了義說」,此乃因為它與原始佛教的根本要義「無我」理論有相當的差距,這也就是許多如來藏系經論常辯解如來藏非神我的原因。
  大乘佛教興起後,最早出現的般若係大乘經典亦採用心性本淨說,不過,它們從般若空慧的角度,給以不同的詮釋,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說:「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因為心是空寂不可得的「非心」,所以說心相本淨,也就是《大智度論》卷六十三所說的「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將般若空與本性淨等同視之,雖符合中觀思想,但與如來藏系的說法則有相當的差距。
  自成體系的如來藏學說約在三世紀興起,而成四、五世紀,其經典屬於大乘佛教的後期。雖然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為數不少,但其主流者有所謂的「三經一論」:《如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夫人經》、《寶性論)。《如來藏經經》是奠定如來藏說基礎架構最重要的經典。其篇幅極小,但主題相當明確,經中以九種譬喻,直指如來藏學系的中心思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不增不減經》從眾生界的不增不減說明如來藏的空義、不空義、平等義,其文約義精,近於論典的體裁,是如來藏學教義的重要依據。《勝鬘夫人經》強調「正法」(一乘)的殊勝,從闡明一乘而說到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且首度以「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説。明如來藏,深具特色。《寶性論》是代表如來藏學的集大成論典。它廣引各種經論,以「七金剛句」(佛寶、法寶、僧寶、佛性、菩提、功德、業)詳論如來藏思想。
  除了以上主流的「三經一論」之外,《大般槃經》和《佛性論》也是闡揚如來藏(佛性)的要典。《大般涅槃經》極力提倡「如來常住」、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它的一大特色是將中道第一義空解釋為「正因佛性」,對如來藏的神我色彩給予相當的淡化。《佛性論》乃真諦於陳代譯出,是會通如來藏學與瑜伽學的代表作,例如它引入瑜伽學的三自性、三無性、轉依等思想,作為融會如來藏的理論依據。整體而言,《佛性論》雖未偏離《寶性論》的如來藏學說,但已顯現如來藏和瑜伽融和的事實。另一部具有融會性質的論典是《大乘起信論》。此論以「一心開二門」闡釋真如門自性清淨心和生滅門染污虛妄心如何融攝於「一心」。雖然自古《大乘起信論》即有「疑偽」的爭議,但是它對中國的佛性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佛性思想萌芽於印度,卻在中國結出燦爛之果。由於「人人皆可成佛」,與中國「人人皆可成堯舜」的說法相契合,佛性思想傳入中國後迅速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中國佛教重要的宗派,如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思想上。
  在中國佛教中,佛性思想發展的關鍵人物是晉宋之際的竺道生。他在大本《涅槃經》未傳入之前,就能孤明先發,倡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亦可成佛」,開啟了南北朝時期各種佛性論說爭鳴的盛況。當時有《大乘玄論》所謂的「正因佛性十一家」和《大乘四論玄論》的「正因佛性本三家末十家」,諸家大都著重在佛性一詞的釋義上,這是早期中國佛教對佛性的瞭解。到了隋唐時期的天台、華嚴、禪宗等,對佛性思想的內容有更深度的闡發和創造性的詮釋。性宗和相宗對「一性皆成」或「五性各別」曾提出精彩的論辯。
  華嚴宗的佛性思想以其「性起」為基礎,主張一切眾生無不具足如來智慧,若稱性而起,即可成佛,而一切諸法正是佛性的體現。相對與華嚴宗的性起說,天台宗主張「性具」,即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具一法。在「一念三千」、「十界互見」、「三諦圓融」的性具思想基礎上,天台宗提出最具創造性的「性惡論」和「草木成佛」的佛性思想,意義至為深遠。天台宗認為佛與一闡皆具性善和性惡,不同的是一闡提雖具性善,但未斷修惡,而佛雖不斷性惡,但不起修惡。性惡論除了顯現佛能「于惡自在」之外,最大意義在於證成一闡提因性善而終可成佛。天台宗師倡導無情有性、草木成佛最有力的是湛然。他以真如遍在、三因佛性等思想架構在性具理論上去論證無情有性,甚至可成佛,可謂將中土的佛性思推衍到最高點,也是最具創造性的詮釋。
  由以上的簡述,可知佛性(如來藏)思想由印度流傳至中國,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思想內容複雜且豐富,要能全盤精通,實非易事。筆者自學佛以來,即深深被「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教義所吸引,因為它是如此地肯定眾生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基於對佛性思想的相契,筆者專注於有關佛性經論的研讀,並發表數篇論文。後應傅教授偉勳之邀,將拙文彙集成書收編於其主編的《現代佛學叢書》之中。
  本書共收六篇專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關佛性思想之經論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經》、《寶性論》、《佛性論》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討論《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第五篇討論初唐性宗和相宗關於「一性」和「五性」的爭辯。最後一篇則是從天台宗主張草木有性談到現代深層生態學,以論證佛性說可為現代生態學的哲理基礎。
  最後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劉董事長振強先生,無視於微薄的商業價值,肯出版像這樣一本純學術性的論文集。

目錄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一、《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二、《大般涅槃經》的中心議題
  (一)如來常住
  (二)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三、《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一)《涅槃經》前分的佛性義
  (二)《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義
   1.從「二因」、「三因」論佛性義
   2.從因果論佛性義
   3.以第一義空論佛性義
   4.以有(不空),無(空)論佛性義
   5.以定不定論佛性義
 四.結論
第二章 《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
 一、《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二、《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一)《如來藏經》
  (二)《不增不減經》
  (三)《勝鬘經》
  (四)《涅槃經》
  (五)《大乘莊嚴經論》
  (六)與《寶性論》同時或晚出的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三、《寶性論》的如來藏義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1.法身遍滿義
   2.真如無差別義
   3.實有佛性義
  (二)自性清淨心與煩惱
  (三)信與如來藏法門
  (四)空智與不空智
  (五)依與轉依
 四,結論
第三章 《佛性論》的佛性說
 一、佛性說的意趣和辯正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一)對小乘執見的評破
  (二)對外道的評破
  (三)對大乘執見的
 三、佛性的體性
 四,佛性十相
  (一)佛性的自體相
  (二)佛性的四相
  (三)佛性的果相——四德
  (四)佛性的總攝相
   1.轉依
   2.法身與涅槃
  (五)佛性的分別相利階位相
  (六)佛性的無變異相
  (七)佛性的無差別相
 五,結論
第四章 《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
 一、眾生心——生滅依與涅槃依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三)無明與本覺
 二、生滅諸識生起的因緣
 三、止識染淨互熏論:人性善惡之消長
 四,結論
第五章 《法華秀句》中的佛性論諍——以靈潤的「十四門論」和神泰的「一卷章」為主
 一、唐朝前的佛性說
  (一)以假實為正因佛性:第一及第二家
  (二)以心識為正因佛性:第三至第七家
  (三)以理為正因佛性:第八至第十一家
 二、靈潤與神泰之爭辯
  (一)靈潤之有性說
  (二)神泰之反駁
 三、靈潤和神泰佛性論諍之評議
第六章 《金剛錍》的無情有性說與深層生態學
 一、草木有性
  (一)吉藏的「草木有性」義
  (二)湛然《金剛錍》的「草木有性」義
 二、深層生態學
 三、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