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其它 > 凝視死亡之心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凝視死亡之心

prev next

凝視死亡之心
  • 商品編號: dnda1136
    出版社: 東大
  • 作者: 岸本英夫 著,闞正宗 譯
    出版日: 1997/06/01
    ISBN13: 9789571921136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30x210mm
    頁數: 205
  • 定價:  NT$16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144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329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本書是日本已故宗教學者岸本英夫與癌症搏鬥十年的心路歷程。當獲知罹患癌症,並被宣告只剩半年壽命後,他除了接受必要的手術治療外,也開始思索生命的本質,並陸續寫下手術前後,他在死亡威脅下的心理調適和哲理思考。
  他也因此將肉體生命從半年延長為十年。其中艱苦的奮鬥歷程,句句珠璣,斑斑血淚,值得回味。

「生死學叢書」總序

  兩年多前我根據剛患淋巴腺癌而險過生死大關的親身體驗,以及在敝校(美國費城州立)天普大學宗教學系所講授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課程的十年教學經驗,出版了《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一書,經由老友楊國樞教授等名流學者的強力推介,與臺北各大報章雜誌的大事報導,無形中成為推動我國死亡學(thanatology)或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探索暨死亡教育運動的催化「經典之作」(引報章語),榮獲《聯合報》「讀書人」該年度非文學類最佳書獎,而我自己也獲得「死亡學大師」(《中國時報》),「生死學大師」(《金石堂月報》)之類的奇妙頭銜,令我受寵若驚。
  拙著所引起的讀者興趣與社會關注,似乎象徵著,我國已從高度的經濟發展與物質生活的片面提高,轉進開創(超世俗的)精神文化的準備階段,而國人似乎也開始悟覺到,涉及死亡問題或生死問題的高度精神性甚至宗教性探索的重大生命意義。這未嘗不是令人感到可喜可賀的社會文化嶄新趨勢。
  配合此一趨勢,由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馬偕醫院以及安寧照顧基金會所帶頭的安寧照顧運動,有了較有規模的進一步發展,而具有佛教背景的慈濟醫院與國泰醫院也隨後開始鼓動臨終關懷的重視關注。我自己也前後應邀,在馬偕醫院、雙蓮教會、慈濟醫院、國泰集團籌備的臨終關懷基金會第一屆募款大會、臺大醫學院、成功大學醫學院等處,環繞著醫療體制暨醫學教育改革課題,作了多次專題主講,特別強調於此世紀之交,轉化救治(cure)本位的傳統醫療觀為關懷照顧(care)本位的新時代醫療觀的迫切性。
  在高等學府方面,國樞兄與余德慧教授(《張老師月刊》總編輯)也在臺大響應我對生死學探索與死亡教育的提倡,首度合開一門生死學課程。據報紙所載,選課學生極其踴躍,居然爆滿,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與我五年前在成大文學院講堂專講死亡問題時,十分鐘內三分之一左右的聽眾中途離席的情景相比,令我感受良深。臺大生死學開課成功的盛況,也觸發了成功大學等校開設此一課程的機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與宗教(學)教育、通識教育等等,共同形成在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與研究不可或缺的熱門學科。
  我個人的生死學探索已跳過上述拙著較有個體死亡學(individual thanatology)偏重意味的初步階段,進入了「生死學三部曲」的思維高階段。根據我的新近著想,廣義的生死學應該包括以下三項。第一項是面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死之挑戰,表現愛之關懷的(我在此刻所要強調的)「共命死亡學」(destiny-shared thanatology),探索內容極為廣泛,至少包括(涉及自殺、死刑、安樂死等等)死亡問題的法律學、倫理學探討,醫療倫理(學)、醫院體制暨醫學教育改革課題探討,(具有我國本土特色的)臨終精神醫學暨精神治療發展課題之研究,老齡化社會的福利政策及公益事業,死者遺囑的心理調節與精神安慰,「死亡美學」、「死亡文學」以及「死亡藝術」的領域開拓,(涉及腦死、植物人狀態的)「死亡」定義探討,有關死亡現象與觀念以及(有關墓葬等)死亡風俗的文化人類學、比較民俗學、比較神話學、比較宗教學、比較哲學、社會學等種種探索進路,不勝枚舉。
  第二項是環繞著死後生命或死後世界奧祕探索的種種進路,至少包括神話學、宗教(學)、文學藝術、(超)心理學、科學宇宙觀、民間宗教(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化學,以及哲學考察等等的進路。此類不同進路當可構成具有新世紀科際整合意味的探索理路。近二十年來愈行愈盛的歐美「新時代」(New Age)宗教運動、日本新(興)宗教運動,乃至臺灣當前的種種民間宗教活動盛況等等,都顯示著,隨著世俗界生活水準的提高改善,人類對於死後生命或死後世界(不論有否)的好奇與探索興趣有增無減,我們在下一世紀或許能夠獲致較有「突破性」的探索成果出來。
  第三項是以「愛」的表現貫穿「生」與「死」的生死學探索,即從「死亡學」(狹義的生死學)轉到「生命學」,面對死的挑戰,重新肯定每一單獨實存的生命尊嚴與價值意義,而以「愛」的教育幫助每一單獨實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觀與生死智慧。為此,現代人的生死學探索應該包括古今中外的典範人物有關生死學與生死智慧的言行研究,具有生死學深度的文學藝術作品研究,「生死美學」、「生死文學」、「生死哲學」等等的領域開拓,對於「後傳統」(post-traditional)的「宗教」本質與意義的深層探討等等。我認為,通過此類生死學的種種探索,我們應可建立適應我國本土的新世紀「心性體認本位」生死觀與生死智慧出來,有待我們大家共同探索,彼此分享。
  依照上面所列三大項現代生死學的探索,這套叢書將以引介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有關死亡學或生死學的有益書籍為主,亦可收入本國學者較有份量的有關著作。本來已有兩三家出版商請我籌劃生死學叢書,但我再三考慮之後,主動向東大圖書公司董事長劉振強先生提出我的企劃。振強兄是多年來的出版界好友,深信我的叢書企劃有益於我國精神文化的創新發展,就立即很慷慨地點頭同意,對此我衷心表示敬意。
  我已決定正式加入行將開辦的佛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陣容。籌備校長龔鵬程教授屢次促我企劃,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所的生死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Life-and-Death Studies)之設立。希望生死學研究所及其有關的未來學術書刊出版,與我主編的此套生死學叢書兩相配合,推動我國此岸本土以及海峽彼岸開創新世紀生死學的探索理路出來。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傅偉勳序於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講座訪問期間)

「生死學叢書」出版說明

  本叢書由傅偉勳教授於民國八十四年九月為本公司策劃,旨在譯介歐美日等國有關生死學的重要著作,以為國內研究之參考。傅教授從百餘種相關著作中,精挑二十餘種,內容涵蓋生死學各個層面,期望能提供最完整的生死學研究之參考。傅教授一生熱心學術,對推動國內的生死學研究風氣,更是不遺餘力,貢獻良多。不幸他竟於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遽爾謝世,未能親見本叢書之全部完成。茲值本書出版之際,謹在此表達我們對他無限的景仰與懷念。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啟

代序
  屈指一算,已經超過四十個年頭了,我們兩人,因為同在東大文學部攻讀宗教學而開始交往。在他的記憶之中,最初是我先找他說話的。從此以後,因為兩人走的是相同的道路,我們有一段相當長的共事期。在這長期共事中,特別是他生命最後大約十年裡的作為,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並且令我十分地感動。
  所謂大約十年,指的是他罹患癌症以後。當時為了採取對策,他如何忍受痛苦,心裡如何盤算,書中有諸多詳盡的描述,已不容我再多置一詞。不過在此我想說的是,這段期間他所獲得的驚人成長。不過,這整個過程是難以用成長這種平凡的字眼來形容的。基督教聖人保羅曾在書簡上說:「往者已矣,正視前方重新來過。」用這句話來形容他,我覺得說他整個人因此而改頭換面,也決不言過其實。
  我們彼此由於從事宗教學的研究,因而知道,可以從人類面對死亡這件事情上,獲得充實生命的生存方法。或許宗教式生存方法的奧秘即存在其中吧!道元禪師就說過,「在使命未完成之前,一切就當作無常吧!」一遍上人的生活態度是傾聽「臨命終時」這個聲音。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在其著作《存有與時間》裡說:「即使死亡就在身邊,也要努力活下去。」這些意味深長的話語,真教人記憶深刻。但對我們而言,這僅止於認知的層面,要真正落實在生活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不幸地,他竟得了癌症,在不得不時常面對死亡的情況下,他的生活態度的確讓人刮目相看。他決不輕言放棄,冷靜地看待死亡,在堅毅之中浴火重生。他的生活方式,真是了不起,整個人像脫胎換骨般堅強的活著。雖然以前做為一個優秀的學者,他也表現得很出色,但是此刻他的生命已經很明顯地產生質的變化。在面對死亡之下讓生命更充實,這樣的生活方式,從那時起就成為他的生活信念。
  有一件令我慚愧的事,在此不得不把它寫出來。有一次,我和他同坐在一輛車上。那時候是關於什麼事,我已全忘了,只記得我發牢騷地說了一句:「所謂人生一大事,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坐在旁邊的他應了一句:「嗯!可不是嗎?」後來發覺自己講錯了話,覺得十分慚愧。因為我只會數落他人,但是他卻知道如何經營每一天的生活。
  他的生活信念,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沈醉在幻想之中。或許生活裡有不能讓人沈醉的理由也說不定。另外,對於不合理事物的批評,很早以來就成為他生活的基本態度。就這一點來說,他身為一個現代人是毫無疑問的。也是在這個層面上,他確立了一種現代人新的宗教生活方式,而且信念堅定、毫不動搖。他以研究宗教學為終生職志,不料在得到癌症的最後十年裡,他對生命的看法完全運用在自己的身上。其最大的意義是,他留下了一個新的、有宗教意味的生活方式的典範。
  不幸的是,他終究還是逝去了。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死於與癌症的搏鬥中。在送葬時,於家祭禮上摘取本書〈別離的時刻〉一文的精華朗誦,另外在正式的告別式上將〈我的生死觀〉一文印刷成冊分送給在場人士。通過這樣的追悼方式,他那種嶄新的宗教生活典範,便可以深深地印在多數人的心裡,或許今後更能形成深遠的影響也說不定!
增谷文雄

目錄

「生死學叢書」總序
代序 增谷文雄
Ⅰ 面臨死亡的心理準備
 我的生死觀
 別離的時刻
 我心中的宗教
Ⅱ 與癌症的搏鬥
 在美國與癌症搏鬥
 與復發的癌症搏鬥
 只要活著便豐美地活
Ⅲ 現代人的生死觀
 生死觀四態
 死
 現代人之生死觀
 人與宗教
 後記 高きよ子
 父親的生死觀 岸本雄二
 懷念先夫 岸本三世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