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中國武藝圖籍考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中國武藝圖籍考

prev next

  • 商品編號: dj9484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唐豪
    出版日: 2013/05/01
    ISBN13: 9789574689484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
    頁數: 213
  • 定價:  NT$220元
  • 優惠價:  9 NT$198元
    登記後可再補貨
  • 點擊數: 3138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前言
  本工作室收集到一份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版的《體育報》(今《中國體育報》),上面刊登了唐豪先生逝世的消息,全文如下:
  本報訊 國家體委運動技術委員會委員唐豪同志,在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日因患支氣管炎哮喘呼吸衰竭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時,國家體委在嘉興寺舉行了公祭。會上由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同志代表機關全體同志獻花圈,運動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任山同志介紹了唐豪同志的生前事蹟。參加公祭的有唐豪同志的生前親友和國家體委機關的一百多人。公祭後已移靈八寶山安葬。
  唐豪同志曾多年從事司法及教育工作。一九一九年參加上海救國十人團積極宣傳抗日;一九二七年受國民黨迫害逃往日本留學,回國後仍積極參加愛國活動。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法政大學,在黨的領導下從事學生運動;五卅慘案大遊行被推選為法律委員會副委員長。並曾為「七君子」史良等同志在法庭進行法律辯護,與國民黨反共法律作了多年政治鬥爭。解放後歷任上海市公安局法律顧問,華東檢察署調研室主任,華東行攻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委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委員等職,並於一九五四年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從這份報導對唐豪先生四十年人生經歷的追述上,人們看不出這位「國家體委運動委員會委員」同「體育運動技術」(更不要說「武術」了)之間,存在哪怕一絲一毫的聯繫,這真是令人費解!一代學人傾心從事的學術和他學術生涯的華彩樂章,竟被上述三九三字由權威部門發布的報導蓋棺論定,抹殺殆盡。聯想到一九四九年之後,唐豪先生早年著作大都未曾再版(吳文翰先生語)這個不爭的事實,人們有理由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學者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學科整體的悲哀。
  然而,唐豪先生其人其事,是不可能被如此抹殺掉的。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武術學會委員、暨南大學教授馬明達先生有著客觀且精到的評論,馬教授說:
  「我們一直為當代武術界出現過唐豪(字范生,號棣華)先生這樣的武術家而感到慶幸,感到榮耀。他是傑出的律師,是學養宏深的文史專家,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社會活動家;同時,又是武術家,是武術史和民族體育史學科的奠基人。唐豪先生是迄今唯一一位對武術文獻和民族體育文獻做過系統料理的學者。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唐豪先生發表的《中國武藝圖籍考》及其《補篇》,還有新中國成立後發表的《中國民族體育圖籍考》和許多論文專著,是二十世紀武術史和民族體育的畫時代的著作,也是武術目錄學和文獻學的創軔奠基之作。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著作也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疏失,這其實很正常,我們既不必為賢者諱,也不必橫加指議,重要的是深入認識他的開拓精神和學術成就,學習他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卓越的武術識見,把他所汲汲開創的武術學業繼承下來,並不斷加以恢宏發揚。對武術和民族體育史來說,這是科研工作的基礎,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遺憾的是,唐先生所開創的武術文獻學和目錄學,在唐先生以後竟成了一門『絕學』,不但後無來者,而且連他的著作也差不多成了無人問津的塵封之物,更不要說整理出版了。這是一個耐人深思的現象。深入地探索這一現象的成因,對研究當代武術為什麼不斷萎縮衰變而無所適從的原因,對分析武術理論不斷淺薄化的原因,肯定大有幫助。」
(馬明達《說劍叢稿》)
  本工作室同仁,深以馬教授之言為然,這也是本套《唐豪文叢》之所以會編輯和出版的大背景與初衷。
  唐先生的離去,至今已經快五十年了,武術史學界無論是讚成還是反對他的人,大概誰都不能無視唐豪先生的存在,潑髒水也好,唱讚歌也罷,他都是「我國現代武術史上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顧元莊先生語),為學而能如此,當復何憾!
  從上文《體育報》近五十年前的報導中,我們知道唐先生被「移靈八寶山安葬」。光陰荏苒,世事變遷,唐先生的墓葬是否安然不得而知,而此套叢書,就權作我們心底為唐先生再樹的一塊墓碑罷。
  本書出版尚有若干事宜需同唐氏後人接洽,唐先生身後蕭條,本工作室曾多次托人尋找先生的後人唐世敏女士未果。現書數語,留此存照,以為日後聯繫之憑證也。
  本書編輯出版得金仁霖、林子清、吳文翰、顧元莊諸位先生大力協助,謹此致謝。
瀚海工作室


  略知太極拳史和武術史的人士,對唐豪先生必不陌生。
  唐豪(一八九七--一九五九),字范生,號棣華,江蘇省吳縣人。幼年家貧,十餘歲時即失學到上海謀生,得從山東省德州名拳師劉震南生生學習六合拳。後任上海尚公小學校長,即將武術列為教學內容。在去日本學習政法期間兼習柔道與劈刺。回國後,應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的邀請任編審處處長。在此期間曾多次赴湖北省武當山、河南省少林寺、溫縣陳家溝等地考察,著文闡明少林拳始於達摩,太極拳源於張三丰都是後人附會之說,在武術界及太極拳界影響很大。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唐先生曾任華東政法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五年調國家體委任顧問,專心研究中國武術史和體育史,主編《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計八輯。一九五九年因病逝世。
  唐豪先生是我國武術史學科、太極拳史學科先驅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在中央國術館任職時,就大力提倡研究武術要科學化,主張發展質樸實用的傳統武術,反對花拳繡腿式的虛假套路。他在《武藝叢書‧自序》中聲稱:「武術界中……以口頭或著作廣傳其荒誕的、邪魔的、神秘的謬論,毒害了中國一部分人的思想與行動。」為了反對這些不良傾向,他自一九三○年即投入中國武術史的研究之中,先後選成《手臂餘談》、《太極拳與內家拳》、《少林武當考》、《內家拳的研究》、《戚繼光拳經》、《廉讓堂太極拳譜考釋》、《中國武藝圖籍考》等專著或論文。由於作者治學態度嚴謹,知識淵博,對中國武術史的研究取得了豐厚成就。
  遺憾的是一九四九年之後,唐豪先生早年著作大都未曾再版,致使讀者有望洋興嘆之感。所幸近年山西科技出版社為了「裨益當世和後學,使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不息」,不遺餘力地搜求、整理出版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武術典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深受眾多讀者的讚許和歡迎。繼客歲太極拳史論家「徐震文叢」出版後,今年,又將唐豪遺作分編出版。因為唐豪遺作比較分散,不易收集,承蒙上海金仁霖、李子清、顧元莊諸位先生大力協助,將珍藏多年的唐氏遺作獻出,共襄盛舉,「唐豪文叢」才得問世,既為武術愛好者提供了研究資料,也使唐氏遺作不致因時光遷移而湮沒。
  這套叢書不是按原作面世先後順序編排,而是按內容分類,方便讀者購閱。其要目如下:
  《王宗岳太極拳經》、《王宗岳陰符槍譜》、《戚繼光拳經》、《太極拳與內家拳》、《內家拳》、《少林武當考》、《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中國武藝圖籍考》、《清代射藝叢書》、《王五公太極連環刀法》、《中國古佚劍法》、《行健齋隨筆》、《唐豪太極少林考》。
  《唐豪太極少林考》中的《角觚》、《角抵半解》、《太刀》、《王寅》、《舊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等文,為上海林子清先生提供。林先生早年曾隨徐震先生學習武派太極拳。在他的大力協助下,山西科技出版社於二○○六年出版了「徐震文叢」。林先生與唐豪先生也是舊識,這次為贊助「唐豪文叢」的出版,提供了上述佚文。
  太極少林考中,《中國醫療體育概況》為唐氏生前好友顧留馨先生的哲嗣顧元莊先生提供。
  繼「徐震文叢」出版之後,「唐豪文叢」也得以面世,有益於中國武術史和太極拳史的研究,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由於受時代影響及掌握資料不同,唐豪先生早年提出的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之說,當時就受到其他研究者的質疑,迄今仍有不少人士認為唐氏此說過於武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術界對太極拳的起源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唐豪先生重視實地考察,認真收集史料予以研究的樸實學風,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吳文翰 於北京燕居齋

自序
  目錄,為什麼在學術上占一個地位呢?因為憑藉了它,可以即類以求書,因書以究學,在研究方面可以省卻許多精力,得到許多便利,歷來學者間的重視它,就是為此。
  近人姚名達,著有《目錄學》一書,他以為目錄也者,必須能夠領導一切學術,向新的未來世界前進,然後方算達到其任務。所以他歸納了歷來目錄學家的意見,演繹出一個目錄學的定義來:「目錄學這種學術,是把許多亂七八糟的書籍,一一考察它的性質,分成許多種類,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在一定的地方,再編成一種目錄,使得看書的人,先查目錄,可以知道書籍的所在,明白書籍的大概,決定應該看什麼書,應該在什麼地方找。這種目錄,不但應該有名目,把書的名稱、著者、冊數、出版地點、出版年月,告訴讀者;而且應該有序錄,把書的主要篇目、內容大概、著者生平、版本好壞等等有關係的事情,用極簡明的文字,告訴讀者,使得讀者不但知道某書在哪一類,某類有什麼書,而且明白某種學術應該讀什麼書,某種書籍值得讀、不值得讀。像這樣,才是目錄學的正軌,若不能辦到這樣,便不是目錄學。」這本《中國武藝圖籍考》,就是依據了這個標準,略加損益編成的。
  有人以為古舊的武藝,已經成為歷史上的殭石,新時代的裝甲車,不是代替了從前的盾牌嗎?新時代的槍炮,不是代替了從前的弓弩嗎?此種目錄,指引別人去研究武藝,究竟能夠發生些什麼作用呢?
  我們來放眼一看:世運會競技項目中的擊劍、拳鬥、角力,日本所提倡的劍道、弓道、柔道、相撲,不都是古老的武藝嗎?為什麼現在會成為新時代競技運動的呢?德國國防部頒佈的陸海軍體育教範,其第四篇的刺槍、擊劍、擒拿、空手奪白刃、拳鬥,不都是古老的武藝嗎?為什麼現在會成為新時代陸海軍體育的呢?概括地說:這些古老的武藝,不但有其體育上的價值,而且有其軍事上的意義,所以,不獨運動會中有此等競技項目,陸海軍體育中也有此等競技項目。
  固然,現代戰爭,並不依賴肉搏來解決全域勝負的;但在有些情形之下,是需要肉搏來達到一種戰鬥任務的。假如:步兵的襲擊、騎兵的衝殺,就要依賴槍刺與軍刀了。甲方的技術精,氣勢壯,就能勝乙方;反之,乙方的技術精,氣勢壯,就能勝甲方,這種精神與技術,是需要體育上的搏鬥來訓練的。
  德國《陸海軍體育教範》第四篇說:「體育上的搏鬥,乃養成各個搏鬥之士,使其體魄上及精神上具有優勢的感覺,亦即滋長接近敵人的雄心。」又說:「軍人借搏鬥的訓練,乃能習成堅強、果斷及謹細的戰鬥能力,並能借此深悟爾虞我詐的伎倆、疲勞創痛的經歷、自制的能力。」
  有人以為刺槍、擊劍、空手奪白刃,為軍事上肉搏的重要技術,是不可否認的。但拳鬥、角力,又有何用呢?難道說學了這,可以抵抗槍炮嗎?不,當然不。我們要知道戰場之上,進退閃避,看似一件極微細的事,卻繫乎出死入生之大,所以軍中的練習手搏,是準備拿便捷來勝遲鈍,並不是企圖用拳腳來勝槍炮;同時,這種搏鬥性的競技,能將軍人的意志和才能,發展於最小的格鬥範圍之內,既可督促精神上的鞠躬盡瘁,亦可養成勇猛犧牲和攻擊意旨,使身體上獲得多方面充分的教育基礎。
  角力雖不如拳鬥的敏捷活潑,但其發達體力的效果,卻較拳鬥為高,調露子《角力記》,在近乎一千年前,已經抉發其價值,說它能夠宣勇氣,量巧智,決勝負,聘趨捷,遠怯懦,成壯夫,這些優點,無論在體育方面或軍事方面,都是中國民族需要養成的。
  至於射藝,它的審固,不是同步槍的瞄準一樣嗎?它的撤放,不是同步槍的射擊一樣嗎?倘然採用射藝為學校、社會、軍隊的競技運動,使它普遍起來,以補軍訓,我想無形之中一定能夠養成許多精良的槍手,增高其殺敵致果的效能。
  由此可以證明,世界各國的提倡古舊武藝,實含有其時代的使命。但中國呢!幾十年來,只走一條單純的體育路線,他們一味遷就把勢匠所造成的環境,他們不去揀選一下,他們提倡的大多數是些花假虛套近乎開玩笑的東西,甚至如九節鞭、虎頭鉤、三節棍、流星錘、峨眉刺那些玩藝兒,都視為國寶。這些玩藝兒,除了在體育方面發生一些影響之外,不要說在現代的戰場上毫無用處,就是在古代的戰場上也不能發生一些作用。然而十餘年來國家消耗了幾百萬鉅款,廣設國術館,其所提倡的,十之八九,是這些江湖玩藝兒,對於軍國民教育,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推厥原因,最大的病根,由於領袖人物知的不夠,所以對於武藝,應當提倡的卻不提倡,不應當提倡的卻大提倡,於是形成了一種無計畫而瞎幹的局面。他們雖則大聲疾呼地叫喊著救國的口號,然而,事實上他們卻讓開玩笑的花假虛套和九節鞭、虎頭鉤、三節棍、流星錘、峨眉刺去救國!
  國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需要在種種方面去做挽救工作,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現在,我人既發見過去無認識無計畫的提倡,自然應該立刻加以糾正,這是一件不容猶疑的事。所以著者參考了世界各國的體育方法,認為中國的舊有武藝中,目前急切需要提倡的,以射藝、刺槍、擊劍、擒拿、空手奪白刃、拳鬥、角力等七項為最。
  一般體育家的傳統觀念,以為國民體育與軍隊體育,應該加以劃分,而不應該混淆,這種見解雖未嘗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我以為此一主張,極不適切於中國的情形;因為中國至今尚未採用徵兵制度,現行的軍訓,並不是一種完善辦法,在此種情形未曾變革以前,提倡體育,應該著重於軍民兩用的,才能適切本國的情形,尤其是目前的環境。
  這本目錄,指引別人從事於這一部門國故的研究,並不是意在復古,而是要便利學者搜求古人累積的經驗,與其體育方法,向新生的學術意義方面前進。
  不過,國故的武藝書中,只能供給研究者以一些應用技術,和一些體育資料,如果要把這些技術,洗練得使其合於時用,要把這些資料,組織而成為近代運動,需要有武藝修養,並有體育和軍事知識的人們,起來做這一工作,並不是單單憑了這本目錄內的圖籍,可以盡其研究能事的,這一點,不得不在這裡聲明。
  這本目錄,原來打算再費些搜求功夫,然後動筆寫作的。自從盧溝橋變起,中國的典籍,隨著敵人的炮火而喪失者,難以數計,即使再等幾年之後撰述,然而此類資料,戰前覓之尚不易,戰後求之將更難,所以,不顧內容的簡陋,決計把它出版問世,這是要請讀者原諒的。
  書中所考的圖籍,或見於史志,或載諸叢刊,或出於收藏,或錄自書目,網羅之功,耗時雖短,而考訂所資,有時專為其事,遠走千里,身歷異國,故文獻而外,博訪周諮,兼以目驗,區區五萬餘言,成之殆費十餘載,此無非求心之所安,以期無負於一家之言而已。
  此書為上海市國術協進會出版,其所以不以國術名書,稱為《中國武藝圖籍考》者,這裡不得不有一個說明。查國術這一名詞,創始於李烈鈞,其何所取義?現在未能問之於地下。依吾個人的推測,李先生曾經住過日本,他僑居的時候,或許見過日本的大相撲,到民國十六年,他與許多國府要人發起中華民國國術研究館,大概他因為知道日本的大相撲名曰國技,所以他便把中國的武藝改名為國術,不久之後,又有人將其含義來擴充,遂成為中國民族體育的專稱。
  術之一字,範圍異常廣泛,武藝可稱之為國術,中國民族體育也可稱之為國術,甚至圍棋、象棋、麻雀、牌九之類,何嘗不可稱之為國術呢!國術的內包,廣而無涯,以稱武藝,根本是不通的。我人不能因其為偉人所創,或者因其有所根據,即便隨聲附和;也不能因其沿用已久,約定俗成,遂發生惰性的傾向而不是正,這是本書命名不願隨俗的理由。
民國二十九年七月七日 唐豪序於孤島上海

凡例
  一、無論已刊未刻圖籍,本書一概入錄,唯以撰於清代者為限。已刊諸書,如取舊本影印、覆刻、翻版、改編者,附之當條。未刊諸書,以所知所藏所睹者為限。
  一、本書分諸藝,角力、手搏、擒拿,射、彈、弩、槍、棍,戈、戟、刀、劍、斧、干盾、狼筅、钂鈀、器制、儀節、選舉等二十類,其未為列類者,概入諸藝。
  一、凡一書包舉數類者,除入諸藝外,並見各類,以便檢查。內容龐雜者就其大體分見之。
  一、一書著錄數目者,只舉《史志》。《史志》未著錄者,始舉《補史志》。《補史志》未著錄者,始舉他目。數目不同者,並舉之。同者,舉其最早之目。未知最早之目者,舉所知之目。
  一、入錄圖籍,除未詳者外,大都標其存佚。
  一、入錄圖籍,每類皆依時代為之先後,如有誤列,希讀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訂正。
  一、本書除依姚氏所立條目外,兼辨真偽,闢妖妄。
  一、書非全關武藝者,不標卷帙。目所未經卷帙不詳者亦然。
  一、書有兩歧,未能即為考明者,存之以俟博洽。
  一、舊目著錄,只標姓氏,其下無撰字者,本書概題某某,不題某某撰,免蹈《通志》、《嚴悟射訣》誤題撰人之失。
  一、撰人時代,除題明者外,其餘凡稱某代書目著錄者,其人其書,即屬某代。
  一、本書援引之文,多為節錄,其充填之字,概加括弧,以資識別。
  一、武藝作家中,其事蹟無關國家及藝業者從略。凡捍禦外侮之民族英雄、發揚蹈勵之愛國志士、矢志興復之前朝遺民、改進軍器之技術人員、啟迪後學之著述專家,則詳其生平,不徒資考據,兼以興觀感。
  一、書中考證,有互相關聯而散見數處者,不另標明。
  一、參考圖籍,因處戰時,多所未備,其有掛漏舛誤,倘蒙讀者見教,期以再版訂正。


目錄
諸 藝
角 力
手 搏
擒 拿










干 盾
狼 筅
钂 鈀
器 制
儀 節
選 舉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