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武術 >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

prev next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
  • 商品編號: dj0121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張大輝
    出版日: 2014/04/01
    ISBN13: 9789863460121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48x210mm
    頁數: 222
  • 定價:  NT$22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198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3919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前言
  接觸太極拳,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機械系讀本科。由於身體原因,我的體育課轉入學校的體療班。體療班開設的課程包括現在流行的二十四式太極拳等。對太極拳的瞭解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透過學習太極拳,也知道了太極的概念。
  在清華的十幾年學習歷程中,我的業餘時間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幾乎全部花在了對太極拳以及與之相關的周易和孫子兵法的學習和研究上。我在2008年3月完成的一篇文章「太極文化的七步九點論」是對上述幾方面學習的初步粗淺綜合小結(見本書附錄)。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武術熱,其中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時,我自己正是二十來歲的年齡,爭強好勝,總希望自己能夠像銀幕上李連杰所主演的豪傑人物那樣,有一身好功夫,也在想像的社會上、江湖中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等等之類的情懷說來頗多。現在想起來,才覺當初有些幼稚,但那時卻渾然不知。現在想起,不禁啞然一笑。但也正是那時幼稚的所謂豪情,使我對與太極相關的文化癡心不已,持之以恆, 希圖究竟,以至於今。
  談起學習太極拳的歷程,可以說讓我受益的師友非常之多。記憶中有內蒙古自治區陳式拳專家欽格勒圖(音) 先生、陳式拳專家著名畫家圖木斯(音)先生、大學時代體療班和校武術隊的教師和同學,精研道家功法的清華老學長以及許多北京、河北和山東一帶的武術家,等等。
  應該著重說明的是,使我對太極拳的理解和認知產生較深刻變化的有兩人,一位是我的外祖父,一位是孫式太極拳家孫劍雲。
  在清華讀書期間,我隨體療班上課,課間我便修習利用清華每年兩個月的暑假時間向外祖父學習的蒙古密法。蒙古密法是蒙元帝國時期太極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簡要內容和修習方法我已成文發表在2004年《武魂》第二期雜誌上(詳見本書附錄)。
  1992年,遵照外祖父的囑咐,我師從孫劍雲修習孫式拳。劍雲師的孫式拳學幫我理清了許多關於太極文化方面的疑惑,使我認識到蒙古密法與孫式拳學殊途同歸,本無二致。此外,劍雲師對太極文化的深刻認知也使我進一步深化了對蒙古密法的認知。可以說,劍雲師不僅是我修習太極拳的導師,同樣也是我蒙古密法修習過程中的導師。劍雲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我對太極文化的認知不斷加深, 並催生了「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初探」和「太極文化的七步九點論」等兩篇文章的成文和發表(詳見本書附錄)。
  十數年中,透過對孫式拳學的修習,我逐步認識到, 孫式拳學是一個集大成類的武學體系。可謂:綜合流派, 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採形意,合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
  孫式拳學,與武與文,皆得要義。與武,頭、手、肩、肘、胯、膝、足「三、九」安排,並和精神相協,可謂聯動備至,精到無比。與文,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要言之為九點論, 可稱理法謹密,結構森嚴。文武相統,與時諧進。總之, 孫式拳學,是武學,也是道學。
  本書的寫作始於2003年恩師劍雲逝世不久後的深秋季節,2010年5月間大致完成。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溫月芳、張殿山、張建偉、韓斌、法鋼法師、楊永崗、藏光法師、王卓峰、崔為民、郭玉強、柴永剛、隋小龍、馬海東、葉軍、唐豔華、張一凡、李國華等友人以及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張大輝

目錄

第一篇 孫式太極拳概述
一、孫式太極拳源流
二、孫式太極拳宗師略傳
  (一)孫祿堂
  (二)孫存周
  (三)孫劍雲
  (四)支燮堂
第二篇 孫式太極拳樁功
一、孫式太極拳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
二、孫式太極拳無極樁功
三、孫式太極拳三體式樁功
第三篇 孫式太極拳拳譜流變
一、孫祿堂先生拳譜
二、孫劍雲先生拳譜
三、本書所用拳譜簡介
第四篇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
第五篇 孫式太極拳宗師言論
第六篇 太極拳宗師言論
附 錄
一、恬淡靜泊,志存高遠──憶老師孫劍雲
二、蒙古密法簡介
三、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初探
四、太極文化的七步九點論

孫式太極拳源流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周易》中的《易經‧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中寫到,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太極一詞含有經過循序漸進、前後節制,達到規範次第、高度有序狀態的意思。
  太極拳,曾被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等等。太極拳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呼吸自然,形意互動,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虛實分明,連綿不斷。在交互運動中,要求動靜相隨,剛柔相濟,虛實相應,隨人由己,黏走相依,因勢而變;宜「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最終,達致體意相諧,形神兼備的狀態。
  太極拳,據《中國傳統武術史》作者于志均先生考證,作為一種拳術的名稱,有記載的最早資料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這份資料出現在1852年(咸豐二年), 是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號廉泉)的兄長武澄清(1800~1884,字霽宇)發現的。
  武禹襄同鄉楊祿禪(1799~1872,名福魁,別號祿纏)曾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1771~1853)處修習太極拳十餘載。武禹襄從楊祿禪學,但不得要領。遂大約於1853年親赴河南懷慶縣趙堡鎮訪陳清平(1795~1868,又名清萍或青平),研究月餘,始得精妙。後來,根據習練心得著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十要》等拳論和習拳要旨。此外,武禹襄的長兄武澄清著有《釋原論》和《打手論》等;武禹襄的仲兄武汝清也著有《太極拳結論》等武學篇章。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名經綸,武禹襄姐姐之子)和李啟軒(1835~1900,名承綸,李亦畬之弟)均從學。李亦畬著有《太極拳小序》、《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訣》、《論虛實開合圖》、《身備五弓解》、《太極拳譜跋》等拳論。李啟軒著有《一字決》和《太極拳行功歌》等。武禹襄的入門弟子還有楊祿禪的次子、著名太極拳實戰家楊班侯(1837~ 1892,名鈺)。
  李亦畬傳郝和(1849~1920,字為真),郝和得拳法竅要,稱名冀南。1912年,在北京訪友時識孫祿堂先生(1860~1933,名福全,晚號涵齋),並引為知己。孫祿堂先生自請列為弟子,得識武李式太極拳竅要。後與先前所學形意拳、八卦拳相融合,於1919年創孫式太極拳。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