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醫藥保健 > 彩色常用穴位解剖基礎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瀏覽紀錄

彩色常用穴位解剖基礎

prev next

彩色常用穴位解剖基礎
  • 商品編號: guy7658
    出版社: 志遠
  • 作者: 嚴振國
    出版日: 2001/09/01
    ISBN13: 9789578497658
    商品狀態: 訂購後進貨(須2-7日)
    裝訂: 平裝190x260mm
    頁數: 169
  • 定價:  NT$5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NT$500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557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 備註: 當單筆訂單中有包含[訂購後進貨]商品時, 我們會待集貨之後一併寄送.
       若是您急於先收取訂單中其他商品, 請另行個別訂購此項商品.

商品說明: 

  是一本解剖學與針灸學相結合的跨學科著作,體現出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與基礎醫學相結合的特點。

前言

  《常用穴位解剖基礎——針灸必讀》是一本解剖學與針灸學相結合的跨學科著作,體現出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與基礎醫學相結合的特點。本書主要內容有十四經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上肢應用解剖和上肢36個常用穴位斷面解剖,下肢應用解剖和下肢38個常用穴位斷面解剖,頭部應用解剖和頭部26個常用穴位斷面解剖,頸部應用解剖和頸部6個常用穴位斷面解剖,軀幹部應用解剖及軀幹部36個常用穴位斷面解剖,應慎重進針的穴位概述以及15個應愼重進針的穴位的斷面解剖等,共計157個穴位。本書中穴位解剖圖文資料主要參考由我主編的幾本《經穴斷面解剖圖解》和《經穴層次解剖圖解》等專著,常用穴位均以圖文密切配合的形式,細緻地描述其形態結構特點,並闡明每一結構的神經支配及其中樞節段分佈,對某些鄰近重要器官的穴位均標明其安全針刺的深度、方向及角度,以免臨床上盲目針刺而發生意外。
  本書具體分工:彭承義副教授編寫各局部的應用解剖及四肢部經脈循行路線;林光琪副教授、聶緒發、張學祥、張作濤等講師編寫全身常用穴位斷面解剖;尙景舜副教授、張學祥講師編寫應愼重進針的穴位解剖;嚴振國教授編寫緒論和常用穴位斷面解剖,並提供編繪穴位斷面解剖的全部圖稿和科研文字資料,張建華講師及糜競華副主任醫師編寫十四經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腧穴定位方法,並增補部份常用穴位斷面解剖,改寫了應用解剖體表標誌的中醫術語,並協助主編完成統一編排整理、審修校對引線註字、版面安排等工作。本書繪圖工作由張湛、張兆豐老師承擔。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和解剖學教研室老師們的熱情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可供針灸醫師臨床應用、醫學院和衛生學校師生應用於針灸教學、函授和夜大醫學生以及社會辦學和自學針灸者應用與參考。
  我受衛生部委託,于今年2月到7月在本院舉辦經穴解剖高級師資培訓班,上述作者是該班部分優秀學員。由于學習任務繁重,故參加編寫時間非常短促,因此本書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同道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上海中醫學院教授
解剖教研室主任 嚴振國
於1988年12月

緒論

  一、針灸學簡史
  針灸學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用針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病,既要做到取穴準確,又要根據病情和穴位的特點,恰當地運用針刺方法,針灸治病必須通過體表的穴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發揮作用,因此如何準確掌握穴位位置和定穴方法是取得針灸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公元前5~3世紀我國古典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穴位總數只有295個。其中單穴25個,雙穴135×2,並闡明人體分佈的經絡系統,內部通向臟腑,外部聯繫全身穴位;到公元282年,晉代皇甫謐編寫的《針灸甲乙經》一書是一部早期的針灸學專著,記載了全身穴位名稱349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300x2。此後,歷代針灸書籍記載穴位的數目續有增加,如公元1026年宋代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354個穴名,其中單穴51個,雙穴303×2,並鑄造了我國第一座經穴銅人模型;公元1601年明代楊繼洲編寫的《針灸大成》,記載359個穴名,其中單穴51個,雙穴308×21;到公元1742年,清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一書記載361穴名,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2。各書對穴位的位置及其與經絡的聯繫都有具體敘述,1949年以來,針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又發現了許多新穴,1971年我國發表了針刺麻醉成功的消息,有力地推動了針灸、針麻原理研究的深入開展,從此這門古老而又有新發展的針灸醫學成爲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經穴解剖概況和本書的特色
  近代對針灸的研究,多數是從穴位入手,而穴位的形態學基礎首先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不同的穴位都有不同的解剖結構,以不同的深度、方向、角度針刺穴位所涉及的解剖結構又必各有差異。如何從臨床實際出發對全身穴位進行解剖觀察,並加以具體描繪和解說,是很有必要的。
  近30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穴位形態結構的研究曾做過不少工作,也有過一定數量的文字記載,但所進行的穴位解剖,大多是採用層次解剖法,用層次解剖法研究穴位的解剖結構。穴位結構常因觀察時翻動而移位,故不能更準確地反映針刺的自然解剖層次和結構位置,更不能用圖解表達從皮膚到針尖的針刺途徑,鑒于上述情況,我室的研究工作是按骨度分寸折量法及針灸臨床常用的取穴法,先在屍體上標經定穴,經零下30℃〜50℃冰凍後再通過穴位作多種斷面,以反映在各種角度、深度、範圍進針時所涉及的解剖層次結構。
  通過對穴位斷面解剖的觀察分析,在不破壞斷面層次結構的情況下,辨明解剖結構及針刺的關係,以及用層次解剖的方法來研究穴位層次結構,經過整理後我室編繪成的幾本《經穴斷面解剖圖解》和《經穴層次解剖圖解》,爲編寫本書的主要資料依據,本書共收載常用穴位142個,應愼重進針穴位15個,共157個穴名,以斷面形式表示,並以圖文配合的方式,較細緻地描述其形態結構特點,並闡明每一結構的神經支配及其中樞節段分佈,對某些鄰近重要器官而應慎重進針的穴位,均標明其安全針刺的深度、方向及角度,以避免臨床上盲目針刺而發生意外。

  三、經穴解剖著作書目和科研動態。
  1978年以來,我國科技衛生、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穴位解剖方面的專著合論文也相繼出版或發表,給編寫本書提供了資料。近十年來出版的穴位解剖專業主要參考書籍參如下:(1)《經穴斷面解剖圖解》(上肢部分,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2)《經穴斷面解剖圖解》(下肢部分),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3)《經穴斷面解剖圖解》(頭頸胸部),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4)《針灸經穴圖》吳紹德、李鼎定穴、嚴振國解剖設計,上海科技出版社,有中、英、日、法、德、西班牙6種文版,1980年;(5)《折疊式經穴層次解剖圖解》(上肢分冊),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版社1986年;(6)《折疊式經穴層次解剖圖解》(下肢分冊),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7)《折疊式經穴層次解剖圖解》(頭頸分冊),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8)《折疊式經穴層次解剖圖解》(軀幹分冊),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9)《穴位CT斷面解剖圖解》(上肢部分),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將出版;(10)《穴位CT斷面解剖圖解》(下肢部分),嚴振國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將出版;(11)《正常人體解剖學》全國敎材,邱樹華主編,韓玉淸、嚴振國副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12)《解剖生理學》全國敎材,邱樹華主編,韓玉清、嚴振國副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13)《針灸解剖學圖譜》浙江醫科大學、浙江中醫學院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14)《針灸穴位解剖圖譜》,山東醫科大學、山東中醫學院編,山東科技版社,1979年;(15)《應用解剖與穴位層次結構》嚴振國編,中醫學院講義;(16)《外傷科實用解剖學》,嚴振國編,中醫學院講義;(17)《屍體解剖實習指導——結合穴位》嚴振國編,中醫學院講義。另外嚴振國發表《承泣穴的解剖學研究》、《睛明穴的解剖研究》、《人迎穴的斷面解剖研究》等穴位解剖科研論文數十篇以及國內外有關的其他論文。上海中醫學院已初步建立了經穴斷面解剖陳列室,並受衛生部委託已于1987年上半年開辦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經穴解剖學》師資進修班,爲期半年,這對推廣經穴解剖學有積極的意義。本書的出版,是辦班成果之一。兄弟院校之間進行校間經驗交流,對促進相互學習和業務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上海中醫學院解剖教研室前幾年應用〝藍點定位法〞結合針感在截肢上觀察穴位的顯微結構;還應用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攝影(簡稱CT)等技術結合斷面解剖在針灸穴位上的應用,攝有〝穴位CT斷面解剖圖象〞;對體表標誌與針灸定穴的關係等方面也進行了研究,其科研資料經過總結後,相繼出版了幾本專著,是解剖學、針灸學與CT放射學相結合的跨學科著作。通過科研已經開設具有中醫特色的跨學科的新課程5門:《經穴斷面解解剖學》、《經穴CT掃描圖象解剖學》、《中醫傷外科實用解剖學》、《中樞神經系統解剖學(結合針刺穴位)》,與其他學院合作開設《學科新進展講座》,全國各中醫院校科研工作也欣欣向榮地發展,如在中樞神經解剖學方面,北京中醫學院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廣州中醫學院在經絡穴位方面,黑龍江、山東、浙江、湖南、湖北、南京、天津等中醫學院在穴位解剖方面;貴陽中醫學院在中醫解剖發展史方面;上海中醫學院在古今解剖名詞對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他兄弟院校在中醫解剖學方面也做了許多科研和教學工作。根據目前的工作和今後發展的方向,大體可分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在教學方面除進一步改革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課程外,進一步提高現在已經能夠開的具有中醫特色新型學科的質量,並通過科研再開設一些新型學科或講座。在科研方面發展趨:(1)穴位形態和機能綜合硏究方面:除應用經穴層次解剖法、經穴斷面解剖法、穴位CT掃描圖象解剖、穴位組織結構和感受器觀察等外,還通過組化、電鏡、HRP、放射自顯影、微量元素測定、電生理、眼電圖、免疫、生化等多學科多領域橫向聯繫、相互交叉滲透,從大體、光鏡、電鏡到分子和量子生物學水平,從屍體到活體:從形態到機能,從基礎到臨床的綜合研究方面將取得更大的成績。(2)經穴形態立體構築方面的研究:硏究穴位各層次血管、神經、肌肉的立體配佈。(3)中醫臨床實用解剖方面的研究:結合推拿、針灸、傷科、中醫外科、痔科、中醫五官科等各門學科,應用上述各種手段,結合常見病種來研究各科所需解剖知識,使解剖學爲中醫各科服務,形成突出中醫特色的各類解剖學。(4)中醫解剖文獻整理和同身寸體調等方面。隨著敎學和科研工作逐步深入,中西醫結合解剖學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十四經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第一節 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手三陰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手太陰肺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手少陰心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三)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手三陽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三)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第二節 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足三陰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足太陰脾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足少陰腎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三)足厥陰肝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足三陽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足陽明胃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三)足少陽膽經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第三節 任脈和督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一、任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二、督脈循行徑路和穴位名稱
  附:腧穴定位方法
第二章 上肢
 第一節 上肢應用解剖
  一、肩部
   (一)腋腔
   (二)三角肌區
  二、臂部
   (一)臂前區和肘窩
   (二)臂後區
  三、前臂
   (一)前臂前
   (二)前臂後
  四、腕和手
   (一)腕前及手前區
   (二)腕背及手背區
 第二節 上肢常用穴位
  一、巨骨
  二、臑兪
  三、肩前
  四、極泉
  五、肩髃
  六、肩貞
  七、肩髎
  八、臂臑
  九、肘髎
  十、天井
  十一、曲池
  十二、尺澤
  十三、少海
  十四、郄門
  十五、溫溜
  十六、問使
  十七、支溝
  十八、內關
  十九、外關
  二十、列缺
  二十一、靈道
  二十二、陽溪
  二十三、陽池
  二十四、太淵
  二十五、大陵
  二十六、神門
  二十七、合谷
  二十八、勞宮
  二十九、外勞宮
  三十、中渚
  三十一、後溪
  三十二、四縫
  三十三、八邪
  三十四、少商
  三十五、少澤
  三十六、十宣
第三章 下肢
 第一節 下肢應用解剖
  一、股部及臀
   (一)股前區和股內側區
   (二)臀部
   (三)股後部及膕窩
  二、小腿及足
   (一)小腿前面、外側面及足背
   (二)小腿後部及足底
 第二節 下肢常用穴位斷面解剖
  一、居髎
  二、環跳
  三、陰廉
  四、承扶
  五、殷門
  六、風市
  七、伏兎
  八、血海
  九、梁丘
  十、曲泉
  十一、犢鼻
  十二、委中
  十三、陰陵泉
  十四、陽陵泉
  十五、足三里
  十六、膽囊穴
  十七、闌尾穴
  十八、上巨虛
  十九、豐隆
  二十、承山
  二十一、蠡溝
  二十二、築賓
  二十三、三陰交
  二十四、復溜
  二十五、懸鐘
  二十六、太溪
  二十七、商丘
  二十八、解溪
  二十九、崑崙
  三十、丘墟
  三十一、足臨泣
  三十二、公孫
  三十三、太衝
  三十四、湧泉
  三十五、束骨
  三十六、內庭
  三十七、至陰
  三十八、隱白
第四章 頭部
 第一節 頭部應用解剖
  一、顱部
   (一)顱頂
   (二)顳區
  二、面部
   (一)前部及外側部
   (二)眶區
 第二節 頭部常用穴位斷面解剖
  一、百會
  二、上星
  三、頭維
  四、頰車
  五、印堂
  六、陽白
  七、攢竹
  八、魚腰
  九、絲竹空
  十、球後
  十一、瞳子髎
  十二、顴髎
  十三、迎香
  十四、上迎香
  十五、素髎
  十六,禾髎
  十七,翳風
  十八,水溝
  十九,地倉
  二十,承漿
  二十一、挾承漿
  二十二、太陽
  二十三、下關
  二十四、聽會
  二十五、耳門
  二十六、聽宮
第五章 頸部
 第一節 頸部應用解剖
  一、頸前部
   (一)頸前部淺層結構
   (二)頸前區
   (三)胸鎖乳突肌區
  二、頸外側區和頸根部
   (一)頸外側區
   (二)頸根部
 第二節 頸部常用穴位斷面解剖
  一、廉泉
  二、扶突
  三、翳明
  四、天牖
  五、天容
  六、天柱
第六章 軀幹
 第一節 軀幹部應用解剖
  一、脊柱區
   (一)脊柱區軟組織
   (二)脊柱
  二、胸部
   (一)胸壁
   (二)胸腔內臟體表投影
  三、腹部
   (一)腹前外側壁
   (二)腹部重要臟器的位置和毗鄰
 第二節 軀幹部常用穴位斷面解剖
  一、中府
  二、璇璣
  三、羶中
  四、大椎
  五、陶道
  六、中脘
  七、命門
  八、腰陽關
  九、氣海
  十、關元
  十一、中極
  十二、曲骨
  十三、長強
  十四、期門
  十五、章門
  十六、天樞
  十七、歸來
  十八、子宮穴
  十九、氣衝
  二十、定喘
  二十一、風門
  二十二、肺兪
  二十三、膈兪
  二十四、曲垣
  二十五、天宗
  二十六、肝兪
  二十七、膽兪
  二十八、脾兪
  二十九、胃兪
  三十、腎兪
  三十一、大腸兪
  三十二、小腸兪
  三十三、膀胱兪
  三十四、上髎
  三十五、次髎
  三十六、秩邊
第七章 愼重進針的穴位
 第一節 慎重進針穴位概述
 第二節 慎重進針穴位的斷面解剖
  一、睛明
  二、承泣
  三、四白
  四、人迎
  五、頸臂
  六、缺盆
  七、肩井
  八、天突
  九、風池
  十、風府
  十一、啞門
  十二、乳根
  十三、日月
  十四、心兪
  十五、肓門

顯示完整說明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