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民俗宗教 > 印度教導論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印度教導論

prev next

印度教導論
  • 商品編號: dnda6964
    出版社: 東大
  • 作者: 摩訶提瓦 著,林煌洲 譯
    出版日: 2002/06/01
    ISBN: 9571926965
    ISBN13: 9789571926964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52x210mm
    頁數: 337
  • 定價:  NT$26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234元
  • 商品庫存: 2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3772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若可實踐正確之身心鍛鍊,則真實之洞見將隨之而生
  由正當的語言、思想及行為著手,積極地提升自己的內在精神,寬容並尊重各種多元的思想,進而使智慧開顯壑達,體悟真理的奧祕,這就是印度教。印度教強調以各種方法去經驗實在及實踐愛,而這正是本書力求把印度教介紹給世人的寫作動力。藉由詳盡的闡釋,本書已提供了一條通往永恒及良善生活方式的線索。

譯者序

  本書《印度教導論》(Outlines of Hinduism)是知名於國際哲學界的老一輩印度教授摩訶提瓦(Dr. &Prof. T. M. P. Ma-hadevan)專門為印度大學院校學生所著的一部極佳教材,由於內容深入淺出,當然也適用於一般讀者。本書於1956年刊行第一版,1961年修訂版,最近的刊行本是1999年第三版。譯者根據1999年刊行的第三版(Bombay: Chetana Prt. Ltd.)中譯成書。作者在印度獨立後不久,有鑑於向青年學子介紹印度固有的傳統文化——印度教——之必要,以保存此重要文化資產及固有精神命脈,而寫成一部簡要的印度教手冊,以作教學之用。作者重新改寫及增補此印度教手冊而著成本書。自問世以來,本書在印度及國際學界長期享有盛譽,是正確理解印度教的一部入門佳著。
  書中涵蓋理解印度教所需的基本的、重要的、整體性的內容,包括印度教內涵、經典、儀式、倫理學、精神修養法、哲學、宗派、當代聖哲,並附錄作者兩篇社會大眾為對象的印度教演講稿以及一篇介紹當今印度宗教概況的專文(以印度教為主),此外,書後又附有專有名詞詞彙表以及索引,有助於學生有效學習及查找。作者以其淵博厚實的梵語及印度宗教哲學學術素養,深入淺出、完整詳實、解析清晰、條理分明、精練扼要、切中時弊地引導青年學子如何正確理解並親身實踐印度教。由此而論,西方學者所著的印度教此類著作,皆無法與本書作者淵博確鑿的學術水準相提並論。由以下數例,即可明暸。如:作者處處直接旁徵博引印度教各類眾多梵語經典文獻,或加以解說其內容、主旨、要義,或以之證明作者之觀點,或以之論證他人之觀點,尤其西方學者之某些謬見;此外,又援引當今現存的印度教聖哲之言行、著作作為印度教活生生的具體事例,或舉證印度報刊、政府公報、憲法、法令等事例加以具體說明。凡此種種皆足以證明。
  然而,具體而言,本書作者主要關注印度教倫理、宗教、哲學、宗派等思想、概念、學理,因印度教思想才是其核心所在。這正是譯者挑選並譯出本書的主要原因,當然不可否認地,也有相當部分是由於作者與譯者同樣專攻印度教宗教哲學背景所致。對於初次接觸印度教的讀者而言,譯者建議他們首先閱讀附錄,以先明白印度教及印度宗教的一般輪廓,再依次閱讀第五章至第九章,藉此可稍深入明暸印度教倫理、宗教、哲學、宗派思想以及具體實踐法,最後,再閲讀第一章至第四章,以明白印度教的外圍部分。已具有基礎的宗教學知識的宗教系所學生可略去第一章不讀。專有名詞詞彙表及索引可隨時提供梵語名詞簡要釋義及資料、子題等查找所需。非宗教系所及哲學系所學生,或初次接觸印度教之人,可能在閱讀第七章及第八章上會感到吃力,但凡有興趣於學習印度教及愛好真理之人都應耐心、持續、專注於閱讀且思考這兩章的思想內容,因它們是核心所在,若非如此,無法明白印度教的真諦。同時,讀者應留意本書所言及的「當代」是指1956至1961年間的印度概況。
  雖然本書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入門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著,但其中也有些小缺憾,譯者有義務於此稍作交代。首先,本書因主要關切印度教宗教哲學思想,因此,在印度教宗教活動、宗教行為上只作簡略介紹。這種不足是可接受的,因印度人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且每位作者均有其所關切的主題,而意圖囊括一切、包羅萬象的作法不僅易流於表面化、膚淺化,且事實上也難以完成於有限篇幅的一冊專書中。其次,書中有少數三、四處文字似有脫落,可能是由於出版年代久遠,原手稿或印刷版字跡模糊脫落所致,而作者也早已去世,無法查證。譯者只能由上下字句關係推敲而譯出,或許有誤,但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所幸這幾處疑似文字脫落之處,都非關鍵字,也非重要所在。其三,書中的梵語專有名詞都未附上音標記號,令人缺憾。不知當年第一版及修訂版時為何未附上音標記號,或許是因當時梵語羅馬拼音音標記號打字技術問題無法克服,或許後來此技術雖已可克服,但原手稿已字跡模糊或遺失等而無法補正。雖然,多數的梵語專有名詞大多可由印度教與印度哲學相關辭典查找並加以補正,但因極為費時費力,譯者忙於其他著作及教學實在無暇費時為它一一補正。再者,書中所引用的梵語文句,由於沒有音標記號,其確實字義難以取捨。在此方面,譯者曾向好友印度籍印度哲學資深教授Prof. B. Mukherjee(泰戈爾國際大學前中文系主任)求救,但有些文句或字詞就連他也反覆斟酌而不敢妄下斷言。雖有此缺憾,但所幸本書是為一般讀者所作的入門書,在理解字義上並無問題,而對於懂得梵語的人而言,則不成問題。最後,原書索引並未附上頁碼,已於中譯本中補正。
  譯者研讀印度宗教、哲學、文化史至今已十七年,心中無時無刻熱切於推動在臺的印度學教學及研究學風,奈何人微言輕,以一己之力而欲與幾乎完全漠視印度學的臺灣學術環境相抗衡,實在難以形成氣候!雖然如此,譯者長期以來一直念茲在茲從事自己所願、所能、可做之事,所幸不負自己對自己的期許,而多少得能出版一些印度學相關著作及論文,早期以翻譯為主,近幾年則以撰著為主。過去長年的翻譯經歷令我已疲於再翻譯或從事任何與語言相關之事。特別在我疲累地完成世界名著《印度哲學史》兩冊中譯本之後(國立編譯館出版),以及由印度取得哲學博士返國後,心靈及思惟上轉變極大,一心只想研讀、思考、撰著而不欲翻譯。但現實的狀況,使得我又再度執筆翻譯。
  由於我長期專攻及講授印度教宗教哲學思想及文化史,與恩師李志夫教授長期堅持印度學術而同為臺灣極少數的印度學學者。由於恩師的推薦,東大圖書公司主責「宗教文庫」的主編與我洽商撰寫印度教事宜,因而敲定撰著《印度教文化》一書,此書將偏重於印度教歷史發展、思想觀念釐清、文化活動三方面,並配合相關圖片、表格、體系表、年表等,以大學通識課程以及社會人士為對象。與此同時,主編又提及是否有適合的印度教入門書可譯成中文,因此,我推薦將本書譯成中文。東大圖書公司所出版的這兩本專書《印度教導論》以及《印度教文化》均由本人分別翻譯及撰著,它們的出版將可滿足學生及市場的需求,以填補長期以來缺乏印度教專書的缺憾。前一部書以印度教宗教、哲學、倫理思想為主,強調縱深的內涵,後一部書則以印度教歷史發展、文化活動為主,強調橫向擴展,並將側重觀念的釐清以及實例補充(如臺灣的印度教概況),這兩本書的出版構成了欲了解印度教所需的完整的、重要的基本內容,由此,可進階深入印度教的堂奧。在此之前,臺灣出版界所出版的印度教相關圖書極少,內容上既不足以認識真正的印度教且也不適用。譯者衷心期盼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能使一般讀者及相關系所學生正確明瞭印度教的基本內涵,從而激發起大眾對於印度以及印度教的廣泛興趣。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得感謝東大圖書公司劉董事長大力支持出版本書。謹此表達我個人由衷的謝意。事實上,臺灣有關印度的圖書,早年大多得力於東大圖書公司的支持而得以出版,嘉惠士林、功不可沒。再者,若無編輯部總編輯、主編、諸位編輯以及版權部門同仁的攜手努力與堅持,本書不可能問世。最後,我必須在此衷心感謝我在印度的恩師Prof. M. P. Marahe的傾囊相授及悉心指導,Prof. B. Mukher-Jee、印度臺北協會、在印度及在臺的諸位友人以及父母兄弟長期無私且寬厚地支持及協助我解決在印度求學過程中料想不到的種種困難。若無他們,我不可能有今日的小小成果。謹將本書獻給他們以及所有愛好真理者!匆促之間,筆譯難免有錯漏或不周延之處,敬祈諸先進不吝加以指正。
林煌洲謹識
2002年6月1日



  摩訶提瓦(T. M. P. Mahadevan)教授撰寫了研究印度教(Hinduism)宗教、哲學及倫理學方面上均極具價值的一部導論。對印度教徒而言,其宗教目的是人格的完成,亦即,它是使個人安於其自身的天性、其人性及至上的精神(Supreme Spirit)。但並未訂立道路(方法)以了解此目標。每個人可採用他最有興趣的方法,且在印度教的氣氛中,甚至低俗模式的方法也可使人的精神得到純化。一位中世紀印度神祕主義者曾寫道:「不同的燈或許所用的油不同,燈心的種類也有所不同,但當它們燃燒時,我們都得到相同的火焰及光亮。」
  精神上的受苦,對人類全體而言,不分其所屬種姓(caste)、身分、宗教信仰或族群。宗教的真理是永恆的,而社會的形式及組織是暫時的。它們必須被加以論斷,而這取決於由每一代根據其能力以實現那永恆的價值。我們社會中有些組織已過時,若不將它們丟棄,至少需加以修正。在過去,宗教的情緒已使宗教增添一些醜陋的習俗。它鼓動及準許動物祭祀、昏暗的儀式以及壓迫種姓的規定。我們的聖典駁斥了基於出生或迦提(jati, 次種姓)而有的歧視,並強調性質(guna, 德)及行為活動(karma, 業),請看以下的詩頌:
  偉大的聖者毘須斯塔(Vasistha)是由與一位舞者結合所生。他由於實踐苦行而成為婆羅門。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為婆羅門的)原因。
  偉大的聖者沙克提(Sakti)是由與一位旃陀羅(Candala)(低種姓)結合所生。他由於實踐苦行而成為婆羅門。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為婆羅門的)原因。
  偉大的聖者帕羅沙羅(Parasara)是由與一位須瓦帕迦(Svapaka)(低種姓)結合所生。他由於實踐苦行而成為婆羅門。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為婆羅門的)原因。
  偉大的睿智的聖者毘耶沙(Vyasa)是一位身有魚腥味的婦女所生之子。他由於實踐苦行而成為婆羅門。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為婆羅門的)原因。
  《帝盧庫羅》(Tirukkural)記述:「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之中的不同全在於其職業。」(972)
  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宗教信仰出現動搖,宗教教條受到質疑,且傳統正在消失中。印度教強調以各種方法去經驗實在(Reality)及實踐愛,它切合當代心靈所需。我希望摩訶提瓦教授這本書能獲得印度及國外廣大讀者的回響。
新德里愛德華國王路2號 羅達克里須南
(2, King Edward Road, New Delhi),(S. Radahkrishnan)
1955年12月14日

前言

  我所撰寫的另一部相同書名的著作絕版至今已有數年。那部書特別是為向學院學生介紹印度教所寫。我在那本書中只是意圖呈現印度教宗教及哲學的簡單概要。為使那本書可切合其目的,我必須避免過多細節。本書仍維持此項目標,但解說更加詳細,並增添印度教教義中一些重要層面以及前一部書中所未包含有關實踐的部分。本書第1、8、9章及附錄是新增,其他各章均已全部修訂並在各章加入新資料。希望本書對於那些想了解印度教的人士可供作一部有用的指引。
  本書第1章大略介紹宗教的基本內涵。第2章介紹印度教的本質。第3〜6章說明印度教經典、儀式、倫理學及精神上的訓練。第7章解說印度教哲學思想。第8章說明怛特羅教(Tantras,密教)信仰及實踐。最後的結論一章標題是「現存的印度教」,主要介紹當代印度四位印度教聖者:羅摩克里須那(Sri Ramakrishna)、甘地(Mahatma Gandhi)、奧羅頻多(Sri Aurobindo)及羅摩那(Sri Ramana)。此外,我在廣播節目中的兩篇演講構成本書的附錄一,扼要說明印度教基本教義及實踐,而附錄二則介紹及審視現今印度宗教的狀況。
  我由衷感激新德里全印度廣播(All India Radio)電臺對外服務部主任(Director of the External Services)許可我將我在該電臺的兩篇廣播演講編入本書附錄中。這兩篇廣播演講的法文版在1954年7月1日及7日由新德里播出。〈現今印度宗教〉一文在1995年5~6月刊行於馬德拉斯(Madras)的《吠檀多克沙梨》(The Vedanta Kesari)期刊上。我在此感謝該期刊編輯允許我將此文編入本書中。我在此也向馬德拉斯的梅沙斯伽聶須公司(Messrs. Ganesh & Co.)表達個人感謝之意,感謝它們允許我使用六個脈輪(cakras)的三色圖片。
  我在此也要向以下各位表達我的感謝之意,如:沙摩(D. S. Sarma)建議我應撰寫一部關於印度教的書並出版前一部書;馬德拉斯大學澤學系副教授提瓦先那帕帝帝(V. A. Devase-napathy)博士校訂本書;荷蘭的印度政府研究者(Government of India Research Scholar)斯塔(J. F. Staal)先生製作本書的詞彙表及索引。我深深感激孟買的茶塔那出版公司(Chetana Ltd.)狄克西先生(Sri S. Dikshit)及其同事贊助支持本書出版。這家出版公司的出版目標針對世界教育,主要出版哲學、宗教及文化類圖書。我尤其高興關於印度教的這本著作能由茶塔那出版公司出版問世。
  我深摯帝感謝印度副總統羅達克里須南(S. Radhakrish-nan)博士善意為本書撰寫序文。
  謹將本書獻給甘地,在這位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下,印度共和國建立並因而使我們擁有一個較美好的世界。
馬德拉斯(Madras), 摩訶提瓦(T. M. P. Mahadevan)
1956年1月8日。

第二版小記

  在此版中內容並無重大改變。感謝我的同事桑達羅(P. K. Sundaram)博士校訂本版全書。
馬德拉斯, 摩訶提瓦
1960年9月9日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二版小記
摩訶提瓦教授著作/迦央提系列
第一章 宗教的概念
 第一節 「無限」(the Infinite)的誘惑
 第二節 宗教的本質
 第三節 宗教經驗的特性
 第四節 宗教意識的進化
 第五節 世界諸宗教
第二章 何謂印度教
 第一節 探究真理的一種信仰
 第二節 生命的宗教(Life-Religion)
 第三節 普遍性
 第四節 印度教的精神
第三章 經典。
 第一節 吠陀(Vedas)
 第二節 聖傳經(Smrtis)
 第三節 伊帝哈沙(Itihasas)
 第四節 富蘭那(Puranas)
 第五節 阿笈摩(Agamas)
 第六節 達沙那(Darsana)文獻
 第七節 大眾文獻
第四章 儀式
 第一節 儀式的種類
 第二節 吠陀祭祀
 第三節 彌曼沙(Mimamsa)儀式主義
 第四節 阿笈摩的(Agamic)儀式
 第五節 儀式的祭拜
 第六節 節慶
 第七節 儀式的象徵主義
第五章 倫理學
 第一節 倫理學的定義
 第二節 性格及行為
 第三節 行為活動(Karma業)理論
 第四節 再生理論
 第五節 道德標準
 第六節 種姓(The Castes)
 第七節 人生階段
 第八節 重要的美德
第六章 精神上的訓練
 第一節 三種瑜珈(yoga)
 第二節 行為瑜伽(karma-yoga)
 第三節 虔愛瑜伽(bhakti-yoga)
 第四節 知識瑜伽(jnana-yoga)
第七章 哲學
 第一節 哲學及哲學學派
 第二節 正理派(Nyaya)
 第三節 勝論派(vaisesika)
 第四節 數論派(Sankhya)
 第五節 彌曼沙派(Mimamsa)
 第六節 瑜伽派(Yoga)
 第七節 吠檀多派(Vedanta)
 第八節 不二一元論(Advaita)
 第九節 限制的不二一元論(Visistadvata)
 第十節 二元論(Dvaita)
 第十一節 其他毘須努派(vaisnava)哲學
 第十二節 希瓦派(Salva)哲學
 第十三節 哲學的豐富性及多樣性
第八章 教派
 第一節 何謂怛特羅(Tantras)
 第二節 迦那帕提耶派(Ganapatya)
 第三節 沙烏羅派(Saura)
 第四節 毘須努派(Vaisnava)
 第五節 希瓦派(Salva)
 第六節 沙克塔派(Sakta)
 第七節 神祕的軍荼利(Kundalini)瑜伽
第九章 現存的印度教
 第一節 完美生命的典範
 第二節 羅摩克里須那(Sri Ramakrishna)
 第三節 甘地(Mahatma Gandhi)
 第四節 奧羅頻多(Sri Aurobindo)
 第五節 羅摩那(Sri Ramana)
 第六節 結論
附錄一 關於印度教的兩篇演講
附錄二 現今印度
專有名詞詞彙表(Glossary)
索引(Index)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