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民俗宗教 > 藏傳佛教在臺灣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藏傳佛教在臺灣

prev next

藏傳佛教在臺灣
  • 商品編號: dnda8470
    出版社: 東大
  • 作者: 姚麗香
    出版日: 2007/02/01
    ISBN13: 9789571928470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52x210mm
    頁數: 220
  • 定價:  NT$20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9 NT$180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3754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當鐵鳥飛翔、鐵馬奔騰之際,
藏人會散佈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佛法將弘揚到紅皮膚人的大地上。
——藏傳佛教密教開山祖師 蓮花生大師
  本書採宗教社會學角度,以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完整呈現藏傳佛教在臺灣「宗教奇蹟」之全記錄。內容涵蓋藏傳佛教的歷史、派別、特色,以及來臺初期的發展歷程,探討其中所面臨的文化變遷與未來展望。是了解藏傳佛教在臺灣最富學術參考價值的寶藏。

推薦序一

  麗香寫這本有關藏傳佛教在臺灣的專書,對她個人和臺灣宗教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幾年前,麗香決定退出學術界,是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的一大損失,因為她長期從事臺灣宗教現象的社會學研究,麗香本人也在宗教修行上下了功夫,她的研究成果對宗教研究有實質的貢獻,她的退出,自然也就是宗教社會學領域的損失了。這次麗香能完成這本專著,就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這本書對學術研究有了新的貢獻,在另一方面,也顯示麗香還是可能繼續進行有關臺灣宗教的著述研究。
  這本書有兩個特色是值得肯定的。第一,這是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記錄並分析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的現象,第二,麗香除了就量化指標對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進行分析外,又利用大量的訪談資料做更深入的分析。關於藏傳佛教在臺灣快速興起,引起了宗教研究學者的濃厚興趣,致力相關研究者很多,但一直沒有從宗教社會學角度深入研究的,麗香的研究就正好填補了起來。藏傳佛教的傳入、興盛,乃至在臺傳布過程中所顯現的,是複雜的社會文化及變遷的現象,亟須從社會文化方面入手來探究。麗香這本書也就特別有意義。其次,這本專著利用了多種社會學其究方法從各方面來加以探討。其中運用了歷史分析、調査資料的量化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的質的資料的分析。量化的證據很有力地勾劃出了藏傳佛教在臺灣快速興起的幾個重要面向,作者再分析親自訪談數十個藏傳佛教中心所得到的資料,進行了更深論述。
  麗香這本專著中,有一大部分是她參與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所完成的。這個主題計畫資助的各項計畫陸陸續續出版了專書和論文,身為計畫總主持人期盼參與計畫的學者繼續努力,將更多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麗香出版這本書也就有彼此激勵的作用了。
瞿海源

推薦序二

  一九五九年,對西藏人民和文化來說,是一個大劫難;但對西藏佛教而言,卻是一個再生的契機。這一年三月,達賴喇嘛越過喜瑪拉雅山,逃亡到印度,隨即成立流亡政府。藏傳佛教從此展開新頁,成了其後數十年間,西方民主國家,包括臺灣,最流行的新興佛教教派,至今依然方興未艾。
  而對臺灣來說,一九八七年的解嚴,同樣給了藏傳佛教一個嶄新的機會。大批藏傳佛教的喇嘛、上師、仁波切,相繼來臺弘法,帶動了臺灣民眾信仰藏傳佛教的熱潮。二○○一年三月,達賴喇嘛訪臺,更達到了熱潮的最高點。
  我忍不住同姚女士一樣,引述八世紀藏傳佛教密教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師的預言,來讚嘆藏傳佛教在臺灣和歐美各國的蓬勃發展:
  當鐵鳥(後人解釋為飛機)飛翔、鐵馬(後人解釋為汽車)奔馳的時候,藏人會散佈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佛法將弘揚到紅皮膚人的大地上。
  這樣一個新興的外來教派,到底造成臺灣佛教界,甚至整個宗教、文化界,什麼樣的衝擊、影響?臺灣學術界,少有人關心、研究;更遑論世界其他各國的學術界了!然而,姚麗香女士的這部巨著,卻是一個成功的例外。
  姚女士這部巨著,共有八章。除第一章導論和第八章結語之外,其他六章大體分成兩部分:
  (一)二~四章是第一部分,簡略介紹藏傳佛教的成立、教派、特色,以及在臺灣的初期發展。這一部分,二、三兩章旨在交代藏傳佛教的一般知識,包括由印度傳入西藏的經過,以及後來的發展、主要教派及其特色等。無疑地,這是了解藏傳佛教所必要具備的常識。
  第四章,則著重在臺灣初期(一九八二年以前)傳入的藏傳佛教,對於了解臺灣初期藏傳佛教的弘法情形,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二)五〜七章是第二部分,乃作者依她個人對臺灣藏傳佛教的田野調査結果,所作出的陳述。這是本書的重點所在,也是最有貢獻的地方,具有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一九九七至二○○一年之間,作者參與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瞿海源教授所主持的一個大型研究計畫——「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筆者恰好也在這個大型計劃當中,擔任臺灣新興佛教教團,包括現代禪、新雨社、萬佛會、童梵精舍的研究。研究小組每個月都會舉行一人至二人的研究成果報告。本人對於姚女士認真的研究態度,以及她的研究成果報告,印象極為深刻。
  在這個計畫的成果支援之下,姚女士除了列出極具參考價值的相關數據(例如信徒人數,傳法者人數,以及傳法道場之地點、數目等等)之外,特別集中在二○○○年所訪談的七位藏僧、三位臺灣喇嘛、一位漢籍上師,以及三十一位臺灣藏傳佛教信徒。並從信徒、傳法者(喇嘛、上師、仁波切)、寺院(含傳法中心基金會)等各個層面,深入訪談、分析藏傳佛教在臺灣的傳入、發展及其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乃至流弊。相信這一部分的相關數據和結論,不但有助於讀者認識臺灣藏傳佛教的現況,對於政府相關部門(例如蒙藏委員會)的資料收集也有幫助。
  總之,本書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由於建立在作者第一手的、珍貴的田野調查之上,因此有其極為重大的學術參考價值。至於第(一)部分(二〜四章),對於想要迅速掌握藏傳佛教之歷史、派別和特色,以及臺灣初期藏傳佛教概況的讀者來說,也是最好的入門。全書不管是章節安排,或是文字敘述,都清晰易讀,實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書!
楊惠南

自序

  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同時也是非個人所預期的。
  首先是緣起於楊惠南老師的邀稿,但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卻因為個人和家庭的各種因素而一直擱置著,也就始終成為心裡未了的一個壓力。等到有天發現非動筆不可了,卻又覺得寫出來有多餘的感覺;因為最初所預定的主題是有關臺灣佛教的發展與變遷,原本是希望跟著個人之前所完成的國科會研究計劃,而對此主題有進一步的分析。資料已經收集累積多年,然而擱置了幾年的結果,研究臺灣佛教的先進學者與新秀們已經在這個領域中貢獻良多,而且成果不斐,自忖個人能力有限,在這方面既不足以錦上添花,亦遑論有所突破,因此本想就此作罷。只是覺得有負於楊老師的一番好意和所託,而深感愧疚。
  從一九九八至二○○一年這段期間,作者由於博士班的課程,參與了由瞿海源老師所主持的「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主題計劃。在這個由多位宗教學者所共同參與的合作計劃中,個人提出並負責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的子計劃。由於這個因緣,有幾年的時間一直專注於這方面的探索和了解。然而計劃結束後,個人決定不再持續學術的生涯,同時也將過去所收集與整理的佛教相關資料捐給中研院社會所,以為從此可以自在過活,殊不知始終是欠了一筆稿債。
  去年應邀為「法國遠東學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簡稱EFE0)所出版的《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西藏的印象》叢刊撰寫有關臺灣藏傳佛教發展的論文;今年和瞿老師聯絡時他又提及要將藏傳佛教的研究資料作一整理,以便研究計劃集結出書,並一再鼓勵個人將過去研究結果出版。思及楊老師與瞿老師多年來的提攜和鼓勵,總覺得若不完成此事,實在無以為報;因此,在徵得三民書局主編的同意下,將原訂主題改為「藏傳佛教在臺灣」。這整個轉變過程,似乎都是順著因緣在走的,彷彿一直有壓力,但當直接面對時,又覺得受益無窮,而整個寫作過程也是處於一種既專注又安心的狀態中。
  身為一個佛教徒,由於長久以來的接觸和薰習,難免使得個人無形中多少具有弘揚佛法的心態和使命感;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者,多年的學院訓練,又使得個人在行文之間必然帶有社會科學的求是與批判性格。也因此,以往所發表的少數論文,除了本身學術上的論據不夠成熟外,在立場上總免不了面臨兩面不討好的問題。雖然,對自己而言,似乎更樂於,也較適宜當一個宗教的實踐者,而個人也在某些因緣下中斷了學術的生涯;不過,如今提筆,仍警惕自己,能盡量在弘法心態與研究心態間持一平衡。這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基於這樣的覺察,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必須自我告知,要勉力而為,至於結果如何,則不必在意。因此,本書內容若有所疏漏或不當的問題,乃是個人能力不足和研究資料缺失所致,但若有所提供後來研究者作為參考與引鑑,而有助於作進一步之探索與發展,則庶幾可以補過矣!
  這樣的寫作心態,說好聽點是謙虛,但其實也是經過長久以來自我省思的結果。尤其當自己站在學術的圈外時,更不會去思考個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學術意義,或對臺灣的宗教界有何影響。因為姑不論寫作心態如何,在寫作的過程中,自己仍會發現一不小心就落入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慣性的批判反應中,而且不容易脫離。個人當然也了解,研究資料的來源與限制,必然會影響到研究方法的使用,也會造成對研究者的誤導,以及解釋和推論上的錯誤,甚至扭曲,至於所謂研究的可信度與效度問題就更別提了。而在人類社會中,很多事件是無法透過研究來理解的,宗教經驗就是其中一例。因此就個人看來,一旦專家所謂「發現真實」的迷思被打破,則其研究的意義問題自然不存在,而方法上和論點上的多元化充其量只是對於人的不同觀點之尊重罷了。因為如此,研究者非但不能以權威自居,還必須更謙虛,才有可能達到知識與思想的進一步解放。
  儘管如此,這樣一本小書的完成,在過程中仍是獲得無數的助緣方能成就,因此,要感恩的人和事委實太多了。首先,當然要感謝這本書的兩位主要催生者——楊惠南老師和瞿海源老師。楊老師是作者的佛學啟蒙老師之一,蒙其厚愛,給予此次撰寫機會,並在長久的延宕過程中多所鼓勵,希望結果能不負期待。而瞿老師是個人學術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恩師,他對於學生的鞭策與鼓勵兼之,在學術領域上,他總是不忘給他的學生提攜和參與研究的機會;在行止方面,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關懷和持續不絕的熱情。作者過去對於宗教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除了本身自年幼起對宗教的投入和參與外,有相當大的程度可以說是受瞿老師的影響。
  在參與中央研究院主題計劃的過程中,作者為了收集資料和研究所需,進行了長達二年的調查和訪談,以及一些法會的參與,這可說是個人受益最大的一段時期。就如同善財童子的參訪修學一般,其中曾經接受作者訪談者,以及協助提供相關資料者,都真實地成為個人的善知識。對於這群生命中的善知識,個人除了致以最誠摯的謝意外,也為臺灣的藏傳佛教發展有他們的投入奉獻,而深感慶幸與敬佩。另外,參與研究計劃的多位學者和友人,在研究期間,所提供的溫暖的互動氛圍及對於個人的建議,都有助於整個研究計劃的進行,也藉此機會一併致謝。
  此外,還要感謝黃英傑,英傑在大學時期雖曾受教於作者。但在藏傳佛教領域之理解與實踐方面均遠超乎個人,作者在過去幾年的研究期間,曾和英傑多次切磋請教,獲益良多,他可說是個人與藏傳佛教接觸的最大助緣。
  當然,這本書的完成還得力於個人長久以來的大護法——外子居亮,感謝他的寬容和擔待,如果沒有他在這段期間的全力支持,分擔家務,讓我可以安心寫作,恐怕這本書終究還是難產。總之,在此書完成之際,個人要再次對成就這一切的因緣表示最深的感恩與祝福。
姚麗香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當鐵鳥飛翔、鐵馬奔騰之際
 第一節 走出西藏的藏傳佛教
 第二節 走入臺灣的藏傳佛教
第二章 藏傳佛教史略述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後弘期
 第三節 教派的形成
第三章 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和發展特色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發展特色
第四章 藏傳佛教初期在臺灣的發展
 第一節 藏傳佛教在臺灣初弘期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 初弘期藏傳佛教在臺灣的播種者
第五章 八○年代以後藏傳佛教在臺灣的弘法者
 第一節 四大教派的弘法概述
 第二節 藏傳佛教在臺灣的弘法團體
第六章 臺灣藏傳佛教的調查分析
 第一節 藏傳佛教中心的統計分析
 第二節 臺灣藏傳佛教信徒的基本特質分析
第七章 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的特色
 第一節 信徒參與藏傳佛教的經驗分析
 第二節 關於傳法者的分析
 第三節 關於受法者的分析
 第四節 關於中止的發展分析
第八章 結語
 第一節 達賴喇嘛訪臺對藏傳佛教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廿一世紀藏傳佛教發展的展望
參考書目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