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易經占卜 > 周易程傳註評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周易程傳註評

prev next

周易程傳註評
  • 商品編號: fwa0981
    出版社: 復文
  • 作者: 黃忠天
    出版日: 2017/07/01
    ISBN13: 9789866300981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70x235mm
    頁數: 622
  • 定價:  NT$560元
  • 優惠價:  NT$560元
    登記後可再補貨
  • 點擊數: 6095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從元仁宗下詔科舉考試,其中《易經》採用程頤《易傳》與朱熹《本義》,五百餘年來,學子靡有不讀《程傳》者。由於其書平實明白,說理精到,復能因時立教,切於世用,故無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顧炎武說:「昔之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對《周易》的原典與《程傳》,做了必要的註釋與評析,除博採眾說,擇善而從外,於《程傳》若干疑點,亦做了比較與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於讀者對義理派易學的經典名作-《易程傳》,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禮記.經解》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經學為吾國傳統文化之基石,千載來,深植於國人思想行為與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也。」
  《易經》向被推為群經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經典釋文.序錄》)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為「政教之所生」(《六藝論》),是故歷代學者莫不傾心研究,以致易學著述之繁富,遠愈他經。至於如何於浩瀚典籍中,尋求藉茲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眾口一辭,即須從熟稔經傳原典入手,從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籤萬軸,又當以何為先?夫易道廣大,統貫天人,諸家之說,仁智互見,各得一察,難以取捨,然私慮以為初學者宜先義理而後兼及象數,先一家而後旁涉諸家。準此要道,則程頤伊川先生《易傳》,洵為不二之古注也。
  《程傳》便於初學,厥有下列數端:其一:承先啟後影響深遠。蓋伊川上承漢魏以義理解《易》之系統。如其〈與金堂謝君(湜)書〉云:「若欲治《易》,先尋繹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餘人《易》説無取,枉費功。」(《文集》卷九)試觀三家之《易》,《程傳》採擷甚多,亦奠其義理説《易》之基,而為義理派易學之大宗師。自茲以降,凡以義理詮《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為學宮教材者,如呂祖謙云:「會稽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廼取刊諸學宮。」(《經義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慶二年《一三一三年》更下詔科舉,《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傳習久矣,自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立五經博士始,兩千年來學者靡不習《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廢科舉止,五百餘年,學《易》者又靡有不讀《程傳》者,即如乾嘉學者漸棄宋學,然於《程傳》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東原年譜〉云:「先生言《周易》當讀程子《易傳》。」職是之故,不讀《程傳》,幾無以會通義理易學之師承師説,不讀《程傳》,學者頓失幾分對話與共識之基礎,其影響之深遠,蓋可想見。
  其二:平實明白說理精到。《程傳》以儒理釋《易》,罕言象數,以淺近之言,寓醇實之理,故楊時喬謂其「説理精到」,馬端臨謂其「精於義理」(俱見《經義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謂:「伯恭謂《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無毫髮遺恨,此乃名言。」(《語類》卷六七.葉四—五)四庫館臣更推譽曰:「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四庫提要》卷三.葉二)惟後世批評《程傳》者,每在意其略於象數。遠於天道,不知此適為《程傳》殊勝所在。吾人試觀程子所言:「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遺書》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學者亦當知所適從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為《程傳》於象數闊略,是其缺點,但我卻以為這正是他的優點。」(《談易》十六)此誠見道之語。
  其三:因時立教切於世用。吾國哲學特質,向以「生」為重心,先哲先賢所思所行,莫不深繫於此,希冀解決吾人生存問題,斯欲安頓個人生命,進而淑世濟民。《周易》為吾國哲學源頭,自然相應此一文化特質,未嘗捨離人事而侈言天道。〈繫辭〉所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遣」是也。《程傳》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論事,故多合於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於治身,切於用世,未易輕議,故無智愚皆知好之。」(《經義考》卷二十引),而李瓚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學也。自是程氏之《易》與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經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觀之,非真知程子者矣。」(同上)以其切中人事,故雖論義理而不淪於空寂,學者讀是書,亦不致高蹈玄虛而為無根之學。由是觀之,《程傳》於吾國易學著述之林,誠為經典之作,不朽之論,毋怪顧亭林曰:「昔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亭林文集.卷三.葉三》)
  伊川積五十年之學,平生著書,惟見《易傳》,其畢生精力,於斯可見。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觀此足矣。」(《經義考》卷二十引)然《程傳》於伊川卒後,書頗散亡,幸賴楊龜山、尹和靖、朱元晦、呂東萊等讐校,學者於是書,略無遺憾,雖仍不免有闕疑未達者,吾人讀其書,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廢其大醇也。
  不佞早歲於天德黌舍從愛新覺羅毓鋆師受《易》,其後復蒙黃慶萱師、應裕康師等點溉之功,於《易》道稍窺宮牆。雖未躋彬彬,然思欲拯羲經於未墜。冀學子有善本之可讀,故不揣淺陋,於《程傳》廣求他本,詳加校讀註評,遇有疑難,則博採眾說,擇善而從,蓋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議論也。惟所願者,在傳先哲之精蘊,啟後學之困蒙,張犧皇之偉業,俾吾人寡過知幾耳!
公元兩千年歲次庚辰夏月黃忠天謹序

程頤《易傳.序》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无傳矣。予生千【一有餘字】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无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有(按:他本作「在」)乎人焉。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頤正叔序。

目錄

卷首
圖版一:程頤伊川先生像(採自《三才圖會》)
圖版二:《周易程氏傳》(清光緒十年古逸叢書景元至正九年積德堂刊本)
圖版三:《周易程頤傳》、朱熹《本義》(明嘉靖間建寧刊本)
圖版四:《周易程頤傳》、朱熹《本義》(明福建巡按吉澄校刊樊獻科重訂本)
圖版五:《二程全書》河南程氏家刻版程頤圖像
圖版六:清同治五年《伊川易傳》家刻版印版
圖版七:宋儒程伊川先生墓
圖版八:四川涪陵點易洞
程頤《易傳.序》
凡例
卷一
乾第一
坤第二
屯第三
蒙第四
需第五
訟第六
師第七
比第八
小畜第九
履第十
卷二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同人第十三
大有第十四
謙第十五
豫第十六
隨第十七
蠱第十八
卷三
臨第十九
觀第二十
噬嗑第二十一
賁第二十二
剝第二十三
復第二十四
無妄第二十五
大畜第二十六
頤第二十七
大過第二十八
習坎第二十九
離第三十
卷四
咸第三十一
恆第三十二
遯第三十三
大壯第三十四
晉第三十五
明夷第三十六
家人第三十七
睽第三十八
蹇第三十九
解第四十
卷五
損第四十一
益第四十二
夬第四十三
姤第四十四
萃第四十五
升第四十六
困第四十七
井第四十八
革第四十九
鼎第五十
卷六
震第五十一
艮第五十二
漸第五十三
歸妹第五十四
豐第五十五
旅第五十六
巽第五十七
兌卦第五十八
渙卦第五十九
節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過卦第六十二
旣濟卦第六十三
未濟卦第六十四
卷七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卷尾
經義考程頤易傳考
四庫全書總目程頤易傳提要
程頤易傳研究論著目錄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