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民俗宗教 > 香港黃大仙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香港黃大仙

prev next

香港黃大仙
  • 商品編號: snln2705
    出版社: 三聯
  • 作者: 吳麗珍 著,林健雄 攝影
    出版日: 2015/09/16
    ISBN13: 9789620432705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平裝142x200mm
    頁數: 144
  • 定價:  NT$350元
    匯率參考:  換算成人民幣
  • 優惠價:  88 NT$308元
  • 商品庫存: 1
  • 購買數量:
    商品總價:
  • 點擊數: 4843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黃大仙的信仰與祭祀,不單是一種宗教行為,更是民間文化的集中表現。研究黃大仙信仰,在溯本尋源的同時,實可豐富對歷史、社會、經濟和宗教的知識。
  「有求必應」的黃大仙,也真大名鼎鼎。今天香港的政區有「黃大仙區」;公共汽車、地下鐵路沿線有「黃大仙站」;甚至警署、屋邨都以「黃大仙」命名。
  究竟黃大仙是何方神聖?黃大仙信仰的歷史源流是怎樣的?黃大仙信仰在香港的流變與發展的狀況如何?

  黃大仙是香港為人熟知的民間信仰,逢年過節均會吸引數以萬計善信上香祈福。到底為甚麼人們對黃大仙如此尊崇呢?黃大仙是何許人?這一信仰又是如何傳入香港的呢?
  根據本書作者考證,黃大仙生平事跡可追溯至晉代葛洪的《神仙傳》。黃大仙本名黃初平,乃浙江省金華縣之牧羊小孩,十五歲得仙翁指點得道並隱居赤松山,故號曰赤松仙子。宋時因汲井癒疾,有救人之功和祈晴祈雨、隨感隨通的「仙跡」而得宋帝兩次封誥。明清年間更從浙江傳至廣東番禺。1915年廣東梁仁菴道長攜黃大仙畫像南來香港,並創辦普宜壇嗇色園,乃黃大仙信仰在香港弘揚之始。究其興盛原因,實與黃大仙祠早期贈醫施藥、靈簽的沿用,以及後期積極辦學及參與社會慈善事業不無關係。
  本書立論清晰,並掌握不少第一手資料,乃全面認識香港黃大仙信仰不可多得之作。

出版者的話

  香港地區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十分值得探求和開拓的領域。這不僅因為長期以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和出版顯得貧乏,即使是普及性的讀物,也是屈指可數;而更重要的是,與這個現象相對的,是豐富多姿的民俗文化,給這個國際大都會抹上一道道濃厚的中華地域文化的色彩。無論是維園的元宵燈會、元朗天后誕十八鄉巡遊、長洲太平清醮,以至在千千萬萬店舖內供奉的神靈……這些帶着傳統民間信仰和習俗的活動,絕沒有被急劇的都市化洪流所淹沒,而是以特別的方式在延續和擴張。
  毫無疑問,每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與其人口和民族的構成、歷史發展,以至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我們略加觀察和分析,便可以發現香港地區的民俗文化,基本上是屬於中國華南地區民俗文化的大範疇,而直接與廣府、潮州、閩南、客家等方言群體,以及東南沿海、江河的水上居民的風俗習慣一脈相承。其實,追溯今天香港人的主要來源,亦不外乎是這些地方的方言群體,他們隨着19世紀中葉香港地區的發展先後遷來,同時帶來了原居地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今天香港民俗文化,正是由這些地緣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所融匯而成的。
  我們應該看到,香港地區能夠保存和發展大量的傳統民俗文化,除了近百年來移民不間斷的輸入,使香港地區和華南的聯繫網絡沒有中斷之外,香港新界長期保持以宗族和方言群為核心的村落形態,是更重要的原因。香港地區傳統村落的重大蛻變,可以説是從20世紀70年代才正式開始的。社會結構的長期穩定性,使傳統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傳承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逐步産生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們認為對地方傳統風俗習慣的傳承,是民俗文化存在的重要根源,卻並不否認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任何一種社會文化的存在,都不可能是超時代的。所以,探索當今的民俗文化,其意義不僅是了解傳統文化的源流,更重要的是了解現代社會文化存在的原因和發展的趨勢。為甚麼天后崇拜會在香港地區流播?為甚麼黃大仙會成為香港著名的神?在摩天大廈聳立的市區,為甚麼每年都有大型的盂蘭勝會?……這些都是十分有趣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民俗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屬於基層的普羅大眾文化,而絕非莊嚴殿堂的「高等文化」,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聽到或接觸到,但這並不等於說這是眾人皆懂的東西。民俗文化需要有人收集和整理,用民俗學或其他學科的理論去分析,才能成為人類的知識和文明的財富。
  此書本為1997年出版的「香港民俗叢書」系列的一部分。這套「香港民俗叢書」正是本著讓更多的人了解香港地區民俗文化的目的,每本書選一個明確的探索主題,把大量的文獻和田野考察所得的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編纂,力求使讀者了解這些民俗的現象和文化本質。
  參加這套叢書寫作的作者,均為具有多年研究經驗的學者,有的堪稱為某一問題研究的專家。他們對香港民俗文化研究的全情投入和智慧光芒,相信讀者一定會在作品的字裏行間感覺到。希望這套叢書能為香港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增磚添瓦。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編輯部
2012年8月

序言

  黃大仙是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位古代神仙,也是香港人都普遍信仰和奉祀的對象。為甚麼香港人對黃大仙那麼尊崇呢?我認為一來是因為他「普濟勸善,有求必應」;二來是因為有一群善信大力弘揚「黃大仙信仰」,使它不僅僅在香港地區普遍地流行,而且遠及歐美,近年還有再度興盛於中國大陸沿海一帶的趨勢。
  這個社會現象促使我們產生認識和了解黃大仙這位神仙的慾望。可是,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書,甚至一篇文章,全面地介紹或研究黃大仙其人其事和環繞着他的各種問題。雖然十一年前(1985)我曾寫過一篇二、三萬字的文章研究黃大仙,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後來收入拙著《道教研究論文集》),但主要是從黃大仙的生平及古代的黃大仙信仰歷史去研究,其他方面只略有涉及,而近當代的黃大仙信仰研究基本上付諸闕如。外國學者雖也曾有過一本關於黃大仙的小書,但它的取向卻是社會學角度的,而且,實際上,書裏的缺點很多,不盡不實的情況到處可見,這自然是由於作者的中文程度差,認識中國文化淺,調查不夠深入所致。一本全面研究黃大仙的專著——適合各階層讀者的專著,仍有待產生。吳麗珍女士這本書正好迎合我們的急切需求。
  自從去年(1995)7月開始,麗珍埋頭苦幹,用了大半年時間,從各方面蒐集有關黃大仙的資料和從事此書的撰寫,其間花了不少時間調查、考察和訪問,所以她得到的材料都是很罕有、珍貴和確實的。從這個角度看,我相信已遠遠超過了其他黃大仙的研究者,至少比我的研究來得全面。
  雖然此書的題目是《香港黃大仙》,特意強調「香港」一辭,事實上,內容並不限於香港。黃大仙是浙江金華人,他的活動範圍是金華一帶;黃大仙信仰最初也是限於金華一帶,到本世紀初始傳到香港。
  不過,既然香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已成為黃大仙信仰的中心,本書強調香港的黃大仙信仰和它的特色是理所當然的。試問,在現今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裏,那一處的黃大仙信仰可以和香港的相比?
  本書的編排井然有序,考據精實,文字淺白流暢,實不失為一本雅俗共賞的好書。而且,書內附有七、八十幅精美插圖,使本書生色不少,更為認識和了解黃大仙提供了很多珍貴的材料。最難得的是,這些圖片都是作者自己花去不少心思和時間親自拍攝、蒐集和精選得來的。
  麗珍隨我研究道教文學,心思細密,成績漸見。這本書可說是她學術研究的副產品。
  我對黃大仙的研究十多年前已停頓了,現在得麗珍繼續研究,且有如此佳績,書成,索序於予,我又有何理由推卻呢?於此,但願讀者能夠通過此書,對安定人心、維繫社會產生巨大力量的黃大仙信仰,有一個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且希望麗珍於學術研究上「更上一層樓」!
黃兆漢
於香港大學中文系
1996年3月13

前言

  在九龍獅子山南麓,有一個佔地十數萬平方呎的園林,名叫「嗇色園」,莊嚴雄偉的「赤松黃仙祠」屹立其中,嗇色園內紅牆黃瓦,殿宇巍峨,樓閣亭台,長廊水榭,與環抱的高聳的石屎森林(編按:石屎森林,意謂高樓大廈林立),可謂大異其趣。
  鳥語花香堪稱勝地
  朝暉夕照別有壺天
  黃仙祠凝雲門的楹聯聯語,正好是其中寫照。
  赤松黃仙祠,供奉的是家傳戶曉的「黃大仙」,每年數以萬計的男女善信,都會不計遠近,前來參拜。他們燒香擺供,跪地膜拜。或許願酬神,或祈福問卜,甚至求取「仙方」治病。每逢大除夕,善信們為了上「頭炷香」,一早便會在廟外輪候,使街道擠得水洩不通,往往要勞動警伯維持秩序哩!香港人對黃大仙崇祀的狂熱,不僅見於逢年遇節,就是平日,黃仙祠也香火鼎盛,除了本地的善信外,大批國內外的遊客,也會慕名而來觀光,甚至參拜。
  「有求必應」的黃大仙,也真大名鼎鼎。今天香港的政區有「黃大仙區」;公共汽車、地下鐵路沿線也有「黃大仙站」,甚至警署、屋邨,都以「黃大仙」命名。黃大仙在香港的地位,可以想見;黃大仙信仰與崇祀的蓬勃,也不言而喻了。究竟黃大仙是何許人?是何方神聖?黃大仙信仰的歷史源流是怎樣的?黃大仙信仰在香港的流變與發展的狀況如何?知道和了解的人,相信一定不多。雖然早在1985年,香港大學中文系黃兆漢教授曾發表〈黃大仙考〉一文(見1985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卷十六;後收入黃氏所著《道教研究論文集》,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對黃大仙的生平事迹及有關的歷史文獻,做了詳實的考述,而有關香港黃仙祠的發展歷史和狀況,在嗇色園創立70周年紀慶的特刊——《嗇色園》(嗇色園董事會編,1991年),也有詳細的記述,但普羅大眾對這位「大仙」的仙迹,及與其有關的信仰,知道得並不詳細,或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實,黃大仙的信仰與崇祀,不單是一種宗教行為,更是民間文化的集中表現,研究黃大仙信仰,在溯本尋源,踏迹其流變發展的同時,實可豐富對歷史、社會、經濟和宗教的知識。研究香港黃大仙的崇祀和信仰,更可對香港人、香港事,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目錄

序言 黃兆漢
前言
第一章 黃大仙其人其事
 1.黃大仙生平梗概
 2.黃大仙的外號與封號
第二章 黃大仙信仰溯源
 1.民間傳説的發軔和傳承
 2.自晉至清的黃大仙崇祀活動
 3.清末以降的黃大仙崇祀活動
 4.文人歌詠與傳説的流播
 5.結語
第三章 香港黃大仙信仰之確立
 1.梁仁菴與黃大仙信仰的因緣
 2.香港早期黃大仙信仰的發展與特色
第四章 嗇色園與香港黃大仙信仰之弘揚
 1.梁鈞轉家族與嗇色園
 2.草創時期的嗇色園
 3.日佔時期的黃大仙靈異傳聞
 4.黃允畋與收地危機
 5.嗇色園的開放與蛻變
 6.黃大仙的靈驗傳聞
第五章 嗇色園以外的香港黃大仙道堂舉隅
 1.華松仙館
 2.元清閣道堂
 3.其他
第六章 扶箕活動與黃大仙信仰
 1.何謂「扶箕」?
 2.扶箕活動與黃大仙信仰的歷史
第七章 黃大仙畫像與香港黃大仙廟宇
 1.嗇色園黃大仙畫像
 2.元清閣黃大仙「自畫」像
 3.坊間流行的黃大仙畫像
 4.新繪的黃大仙畫像
第八章 普濟勸善與黃大仙信仰核心
 1.「有求必應」與「普濟勸善」
 2.普濟廣施的傳統
 3.勸人以善的宗旨
第九章 靈丹妙藥與黃大仙藥簽
 1.何謂「藥簽」?
 2.黃大仙藥簽的來歷與內容
 3.黃大仙藥簽的效用
第十章 有求必應與黃大仙靈簽
 1.何謂「運簽」?
 2.黃大仙靈簽的來歷
 3.《古本詳註黃大仙靈簽》簡介
 4.其他黃大仙靈簽的註釋本
 5.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