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五術書籍 > 道壇符咒 > 道法海涵第一輯《全20冊》
您的購物車中有 0 件商品,總計金額 NT$0元。

瀏覽紀錄

道法海涵第一輯《全20冊》

prev next

道法海涵第一輯《全20冊》
  • 商品編號: swf1637-1
    出版社: 新文豐
  • 作者: 李豐楙 主編
    出版日: 2014/04/04
    商品狀態: 一般
    裝訂: 精裝
    頁數: 0
  • 定價:  NT$51600元
  • 優惠價:  NT$51600元
    登記後可再補貨
  • 點擊數: 6469
    會員評價: comment rank 5

商品說明: 

道法海涵簡介

  歷來《道藏》的編修出版,由於內容龐雜,且卷帙浩繁,故向來將盛世修藏視為國力的展現。這種藏諸名山的文化大業,均是由國家出面組織隊伍,集合高道與學者才能承擔。現在的形勢丕變,這種修藏大氏已轉由宗教團體與民間出版機構合作,最近一次的修定即是《中華道藏》。這次的編修大事立志宏偉、組織龐大,唯事前預備的時間較短,人才資源的來源也不夠全面,所以仍有補充的空間!為了彌補此一缺憾,教界與學界都一直亟思補足求全。《道法海涵》的編印計畫,正是已完成全藏作為出版的目標,期許本世紀能逐步踏實地修成這種盛世大事。
  當前修篡道教一切經的預備過程中,存在一個根本的難題就是田野訪求之不足!道藏史上較近的一次,明正統、萬曆年間的兩次修藏,還能代表收錄當時的時間座標,就是所收的求其儘量反映明中葉以前的道法實態。最近一次所收之本已盡期所能加以增補,但修篡啟義之初還來不及搜集得全,入藏時就失收各地方道派的科書,也就未能全面反映明代中葉以後迄今的道派變化。由於道壇所用的都是「寫本」,此乃源於道教創教的傳授制度,師受之間都是只能超經寫訣,特別是口傳心授的訣要,都習慣採用小本的寫本而非公開的刊行本,才能以此維繫道法的密傳傳統。
  寫經作為道教傳法的特色,就像敦煌藏經一樣,抄寫者講究書法,特別是符咒訣法得經傳授才可錄寫,如此就在刊本系統之外自成一種寫本系統。從龍虎山及道教名山,乃至地方道法諸多派別,基本上都維持這種寫本傳統,並非雕版技術的使用問題,所以道法人士的抄經書符,在書體形式及意義上遠逾於敦煌寫經。但是近代卻因經歷了文化大浩劫,形式的變化致使道壇的寫本在無意中流出,這些寫本正可反映道教史最新的一章。若任令這批珍貴的宗教文物遺留於海外,就無法補足這段歷史的空白,幸而經由有心人是用心地長期搜羅,集合起來後數量之多達數萬本,雖然這些都只是補成全藏的一部分,但其重要性絕不亞於「敦煌藏經」的發現,實可視為道藏編修史上的一件大事。   對照敦煌寫本所反映的是當時的宗教實態,這批各地道壇所抄寫的寫本,即是當代所用的經訣,乃歷經世代傳抄而流傳至今,可以肯定是活生生的道教「文化遺產」!就像當時搶救「敦煌寫本」公諸於世的大事因緣,當此良機亟需扭轉只能珍藏於海外藏家之手的一大遺憾。學術界與出版社亟需共同合作,將這批流落於海外地區的道法遺珍搜集出版,道教界可從這個寶藏庫中挖寶,以彌補當代修藏的歑漏缺憾;而學術界則可以補足明清至今的道教史,文化史也可補充這段長時期的歷史空白。當前修藏所倚賴的主要是圖書館所藏的刊本,「道法海涵」的陸續面世澤是拋甎引玉,奇帶未來能有更多珍藏的道法寫本公開,就有機會讓學者專家甄別選精,正式進行此一補缺的學術工程。
  「道法海涵」這批系列叢刊以江南道教為主,原本就是由龍虎山正一派所統領的三山符籙,故沿長江流域的各地道壇都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期間各派難免彼此互動交流,既各自堅持其傳授的正統性,也激盪出多元化的道法風格。這些道法人式的傳承都是自成譜系,其中繁複多樣的經懺法訣,都是切合於道法實踐上的運用,約可分為六大類:

  1.道法精藏的經懺:明清時期道法人士所傳承運用的,既有專收未曾入藏的,這些經書懺本雖則晚出,卻能夠因應當地所需而調整為各適其用。顯示明清以來道法均未僵化,經懺年代或遠或近亟宜收錄入藏。
  2.科儀演法的科書:道法人士行科演法所用的科儀本,因應不同時地的社會文化需要,乃在各地衍生豐富的新本,就表現地方道法各派的新科事,可作為宗教史、文化史的良好材料。
  3.符咒祕法的符本:在道法實踐中均需配合使用諸般秘咒、符法,這類符本一向最為矜秘,既可用於催送傳達,也用以驅除辟邪,這些秘笈都單獨成冊,而在使用時則可分開靈活使用。
  4.格式多樣的文檢:明清道法既衍化出多樣化的齋醮,為了搭配不同的醮壇功德,所需運用的諸種文書極為繁複,既有從精藏的文檢類書中衍生的,也有新編變化而成的,方能適合當時各地之所用。
  5.術法修煉的秘本:道法中人重在施行道法,既需講究煉氣的內修,也要廣泛施術的外用,道壇實際所用者與一般術法互有同異,綜合觀察則可推知修煉道法者所傳承的,實為術數文化的另一知識體系。
  6.信仰禮俗的禮本:在明清以下基層的地方社會,道法人士既為專業的儀式專家,卻也需適應鄉民之所需,扮演類似踐行「萬寶全書」的諮詢者,從這些資訊可以理解近代的地方知識。

  在中國基層社會一直存在靈活的文化活力,而生存、活躍於地方的道法「這一群人」,彼此之間相互依存密切相關,魯迅即曾已銳利的眼光洞燭及此:中國文化的根柢在道教。而活用這種知識的道法中人,這一行就習將這些知是抄寫秘傳,造就文化傳播上的獨特處,就是並未流入商業發達的刊本出版業,反而一直保守代代相傳的寫本傳統,才使另一種知識的傳承譜系未曾間斷。道法寫本的文化傳統之所以珍貴,並非僅僅是為了保守其行業的職業機密,而是代表中華文化的知識體系內,崇奉一種不可公開傳播的文化傳統。這個差可比擬「敦煌藏經洞」的道壇寫本,原本可能永遠秘密存在於道法經壇內,卻在近代面臨時代的鉅變,才有機會開啟其面世的契機,新文豐出版公司有幸與道教學界合作,相信「道法海涵」系列叢刊的公開出版,將可讓有心人是一窺寫本所隱藏的道法世界。


編輯體例
一、《道法海涵》為18開精裝本,內容為一頁抵一頁,與原書為等比例縮小或放大之尺寸。
二、每本抄本皆有單獨內封,內封左下資料:抄本編碼、抄寫者、時間(原時代與可知的西元紀年)、地點、性質、頁數(原書有字數的頁數,空白夜不計入)、尺寸,以上資料皆無者,則列「不詳」。另外,在內封右下方置入等比例縮小的原書封面,抄本封面無字則不放入實際封面。
三、抄本性質分為:經懺、科儀、符本、文檢、秘本、禮本共六大類。 四、內封題名以抄本封面題字為主,最多放上2行題名;如涉及科儀、文檢等內容交複雜之抄本,則以第一個提名為主,並於題名下「等」字,以示其數量多而無法進納於內封之憾。抄本封面無題名,則依內容之題字。如有殘缺之卷,則依卷未題名。以上皆無,則內封標示「無題名」三字。


  在傳統的三教典籍叢書中,《正統道藏》綜合道教一切經,常與佛教的佛藏並稱,乃帝制王朝中歷經多次高道的集結編修而成,藏諸名山後就成為閱藏知津的標準,現代學界即據經藏所建構的正是道教的大歷史。相較於此,道教創教期早已形成寫經、抄經文化,後來持續發展為一種抄寫傳統,這種現象並非是刋刻技術與物質條件的問題,在道教內部自有其教義或神學上的依據:天文模寫的天書傳統、盟約傳度的師受傳承;由此可知道教有刊本與寫本2種系統。
  《道法海涵》主要收錄清至民國期間,地方道壇、法壇所用的寫本,地區涵蓋江西、湖南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均為《正統道藏》及晚近大陸所出版續篇等所未收者。搜集的時間約在文革末期及改革開放後,前後約二、三十年,總數約七、八千種;由於搜自文物市場有整壇成批者,亦有部分零散者,故先按性質分類,每類再依筆劃、屬性而以類相次。其內容涉及經懺、文檢、科儀、秘咒、符本等,有助於地方道派史的研究,可以補充目前道教史偏於歷史上大道派之不足,配合田野調查的訪查,奠定明清及民國期道教史、道教儀式研究之基礎。
  刊本的分類主要以《正統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為主,寫本無法以此分類,因此,主編針對寫本系統重新分類:(按筆劃順序) (1)文檢行移,(2)受煉更生,(3)真經寶懺,(4)啟請送駕,(5)朝元行科,(6)朝真謁帝,(7)開度燈儀,(8)雲篆符圖,(9)解結解厄,(10)諸神醮科,(11)攝亡拯濟,(12)讚祝燈儀。以上《道法海涵》第一輯總共12類20本。

顯示完整說明

商品標籤

會員才可增加商品標籤

會員評論(共0條評論)

  • 目前沒有任何會員發表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會員帳號: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